• 其他文件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宁波市高质量建设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施方案》的通知(甬民发〔2023〕115号)
  • 来源: 市民政局
  • 时间:2023-10-26 17:06:14
  • 阅读:
  • 各区(县、市)民政局,宁波前湾新区、宁波高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现将《宁波市高质量建设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民政局

    2023年10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宁波市高质量建设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弱有众扶”公共服务市域标杆建设,努力让每一个生活在宁波的困难群众享受有质量、有温度、有尊严的基本生活保障,根据《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浙民助〔2022〕136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目标要求,坚持党建统领、统筹协同、数字赋能、需求牵引的原则,高质量推进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有效形成救助资源整合、多跨协调畅通、供需精准匹配、帮扶智慧有感的“甬有共扶”新格局,让困难群众享有更稳定的收入、更优质的服务、更均等的发展机会,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固本强基。

    二、总体规划

    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简称“助联体”,是集救助帮扶力量汇聚、资源统筹、队伍培育、场景体验、窗口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甬有共扶”核心载体。在高质量建设助联体进程中,各地民政部门要以困难群众的需求和服务为基础,以协调整合为主要机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有效打破传统社会救助服务制度效率低、人力成本高、资源碎片化等固有范式,在区(县、市)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横向联动社会救助职能部门、特殊群体救助单位、惠民补贴相关单位、服务类社会力量,有效统筹、协调、整合、调配各类救助资源,以数字化、系统化的理念推进部门高效协同、为民智慧服务;纵向贯穿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搭建救助服务网络(中心、站、点),形成社会救助“应救尽救、无盲区、全覆盖”的工作新格局。

    ——到2023年底,100%以上的区(县、市)建成标准化的县级助联体,其中1家及以上县级助联体达成省级标杆;乡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覆盖率达40%;村(社区)助联体服务联络点覆盖率达20%;基本实现各方力量的有效集结,初步建立“救助+慈善”无缝衔接帮扶机制,形成八大特色善扶工程,常态化服务项目达120个以上。

    ——到2024年底,区(县、市)县级助联体提档升级,其中3家及以上县级助联体达成省级标杆;乡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覆盖率达80%;村(社区)救助服务联络点覆盖率达80%;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实现“聚能赋能释能”的高效运转;形成一批品牌化优质服务项目。

    ——到2025年底,县级助联体全部达成省级标杆,实现六大平台高水平运转;乡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村(社区)救助服务联络点覆盖率达100%;形成20个以上优质品牌服务项目,切实打响“甬有共扶”助联体金字招牌。

    三、建设标准

    (一)县级助联体建设要求

    1.选址。应选择在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沿街区域,具备建筑的底层独立门面,方便群众出入。有条件的地区场所应独立建设,面积应达200平方米以上;与困难群众帮扶服务中心、民生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救助中心、慈善基地、社会组织发展示范园、社会工作总站等单位机构合署共建的,面积应达到300平方米以上。

    2.标识。县级助联体标识设置应遵循视觉传达效果,在主入口醒目处设置显著的“××区(市、县)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标识,给过路行人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将全市统一制定的助联体标识铜牌悬挂在主入口处。

    3.内部功能设施。按照“1窗+X功能区”设置要求,在主入口厅设置开放式(环岛式)“1窗”,供来访群众开展咨询及社会救助申办服务;按照困难群众、社会群众、群团组织、爱心人士等各类主体需求合理布局“甬有共扶”成果展示区、培训议事区、常态化办公区、群众体验区等相关功能活动区,形成综合研判、需求帮扶、参观展示、项目对接等功能环线,达到主动、精准、温暖、长效、智慧的救助服务特色。与其他单位机构合署共建的,应实现高度融合的要求,杜绝出现“一个站点两张皮、元素相互隔离”的情形。

    4.人员配备。县级助联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名、兼职工作人员若干名,结合入驻单位轮值、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配置。

    (二)镇(村)级助联体服务站(点)建设要求

    1.选址。应当结合本级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爱心驿站、社区服务中心等进行整(融)合建设,达到高度融合的要求。其中,镇级助联体服务站不少于50平方米,有条件的村(社区)可结合实际进行村级助联体服务点实体化建设。

    2.标识。镇(村)级助联体服务站(点)应命名为“××乡镇(街道)助联体服务站、××村(社区)助联体服务点”,将统一定制的助联体标识铜牌悬挂在助联体门口醒目处。

    3.内部功能设施。按照实际需求设置困难群众救助申办、需求收集、帮扶反馈和社会帮助力量综合培训等功能区域。

    4.人员配备。镇(村)级助联体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职,也可由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驻点社工、村(社区)干部、党员、村(居)民代表、网格员等兼任。

    四、运行要求

    按照救助力量有机联合、社会资源广泛集结、智助体系全面构建、运行机制科学顺畅、社会救助迅即高效、赋能帮扶持续立体的整体要求,高水平达成县级助联体“六大平台”功能。

    (一)集结帮扶力量的统筹平台

    按照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等力量实现救助力量的有机联合、优势互补。

    1.有效联动帮扶力量,通过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救助部门轮值等方式将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力量凝聚形成合力。

    2.有效撬动社会力量,通过常态化登记征集社会力量、帮扶项目路演等方式将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的物资、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志愿服务、技术培训、创业就业等各方力量予以汇集建立信息库,实现社会资源深度联合。

    (二)构建困难群众的帮扶平台

    以创新完善社会救助服务制度为指引,实现集成化服务制度、清单化服务制度、标准化服务制度“三化制度”生根落地。

    1.深化集成化服务,实施社会救助申办代办、服务申领、政策咨询等服务,持续拓展社会救助等民生救助补助事项“一件事联办”;推动浙江省大救助系统与浙里有善信息系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救助+慈善”救前查询、对象推送、救后反馈、无缝衔接的集成服务新格局。

    2.深化清单化服务,按照“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梳理建立“服务资源供给库”和“困难群众需求库”两张清单,向困难群众常态化提供居住环境改善、精神慰藉、家庭支持、社会融入等方面优质帮扶清单和依靠“浙里救”APP、81890服务热线、现场登记方式形成的需求清单。根据清单内容,围绕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敬老、心理、微心愿及综合帮扶八大维度,形成八大特色善扶工程。

    3.深化标准化服务,按照“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好评”的社会救助服务闭环要求,对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全程监测评价,按评价情况动态调整优化服务项目,实现救助服务优质可及。

    (三)研判社会救助的决策平台

    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建立具备数据集成、系统分析、智能研判和互联互动功能的社会救助决策指挥中心。

    1.议事会商,定期召集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会议,对社会救助政策、重大问题等事项开展议事会商,解决实际问题。

    2.工作机制,建立简约顺畅的执行机制,统筹规划辖区内社会救助整体工作目标,实现应急救助预案化实施、基础救助智能化运转、群体帮扶项目化运行。

    3.综合指挥,统筹推进辖区内社会救助工作项目,落实工作保障,协调形成合力。

    4.监督管理,制定社会救助工作及服务项目评价办法,对下级助联体服务站(点)进行绩效考核、工作评价。

    (四)聚能赋能释能的培育平台

    建立常态化救助帮扶主体交流培训机制,实现赋能帮扶持续立体。

    1.聚能培育,依托部门轮值制度定期开展工作专业培训、政策培训、系统应用培训,实现救助帮扶队伍力量培育。

    2.赋能增能,根据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分类实施救助对象赋能增能,开展专业化培训,增强困难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3.释能反哺,充分调动辖内困难群众中富有余力人员的积极性,引导组建一支或数支志愿帮扶队伍,在能力范围内实现反哺社会的良性互动。

    (五)宣传救助成效的展示平台

    为使社会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救助工作的意义、成效和贡献,将政府救助、品牌项目、帮扶力量予以充分展示。

    1.政府救助展示,通过公开统计数据、救助案例、救助人员感言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政府救助工作成效,扩大社会关注和影响力。

    2.品牌项目展示,对八项特色善扶工程中深受困难群众好评的优质项目加以宣传,充分展示成果,形成品牌效应。

    3.帮扶力量展示,对慈善基金、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社会救助予以展示表彰,激励他们持续参与社会救助帮扶。

    (六)形成心心向党的引领平台

    在助联体平台有效弘扬党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中的光辉与伟大。

    1.提高党员干部参与度,将助联体作为主题党日活动的站点,引领党员了解、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成为引领平台的核心力量。

    2.提升社会群众认同感,在平台上加强对党员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事迹宣传,让困难群众在内的社会大众了解党的光辉与伟大,引领更多人跟随党走向未来。

    五、考核测评

    为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救助事业的宁波样板,我市将高质量建设助联体作为推动“甬有共扶”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抓手,按照助联体的“工作保障、工作开展、工作效果、资金管理”四大领域制定考核评价体系(详见附件1),通过量化指标体系充分检验助联体工作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各地要对标对表,逐步完善助联体设施设备,达到高水平运营,高标准完成考核测评要求。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把助联体作为推动实现困难群众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实践平台来打造。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践,拓展功能,细化明确工作任务,完善助联体运营工作机制。

    (二)加强经费投入。各地要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助联体建设和运营以及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金投入支持救助服务项目建设和实施,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三)加强技术支撑。依托“弱有众扶”信息系统,在县级助联体形成当地社会救助数字指挥决策中心,持续扩展“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事项,开展低收入对象风险预警监测处置,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需求和实际执行情况等,开展精准施策,实现智慧救助与助联体平台高度融合。

    (四)加强实际运作。各地要以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合理调配资金、物资和工作力量,有效运用助联体的六大平台功能,切实形成社会救助帮扶合力。

    (五)加强舆论宣传。各地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更新助联体工作动态信息,积极宣传助联体中发生的温暖故事,提高社会救助的认知度和知晓度,增强公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参与度和信任度,推动更多力量积极投身到帮扶工作当中,在社会上营造“甬有共扶”可感知的美好图景。


    附件:1.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略)

       2.三级助联体职能分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