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温州苍南:优化县域“营善环境” 为共同富裕赋能加码
  • 来源: 中国社会报
  • 时间:2024-11-26 16:16:23
  • 阅读:
  • 近年来,苍南县作为浙江省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试点县之一,充分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探索构建协同机制,变“政府独奏”为“社会合唱”,全力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凝聚合力

    全力打好机制组合拳

    完善协同机制。苍南县制订加快山区海岛县慈善事业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建立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组织、宣传、民政等近40个部门在慈善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提升群众、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服务的认同感,激发慈善实践的内生动力。

    共筑“温情网”。苍南县设立村级慈善帮扶基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以社会慈善资源为依托,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筑牢慈善“温情网”,打造“公益苍南”品牌。

    创新方式激发就业活力。苍南县出台意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锁定”660多名有就业潜力的低收入人员,量身定制职业培训方案,创新推行公益性岗位试就业和“回炉再培训”机制,通过全周期、保姆式的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创业439人。

    结对帮扶机制精准有效。苍南县引导爱心企业利用茶叶种植等传统产业,建成2个市级造血型帮扶基地,带动325户低收入群众致富。实施“1619”接续奋斗计划,为在职业院校就读的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提供学业帮扶。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苍南县慈善捐赠收入总额超1.5亿元、慈善信托备案超2000多万元,广泛用于赈灾救助、助学助医等领域。

    重点突破

    全力打好改革组合拳

    优化“营善环境”。苍南县提出“优化县域营善环境”理念,印发《关于优化营善环境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壮大慈善主体、创新参与渠道、激发慈善活力、弘扬慈善文化四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群众、社会力量参与慈善的积极性。

    深化多领域合作。苍南县与龙湾区民政局、浦江县民政局、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浙江省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等深化慈善合作协议,成立专家智库,在资金使用、人才培育、慈善项目等领域开展合作。

    重构组织体系。苍南县充分发挥基层服务阵地作用,打造“一镇一品”慈善矩阵,建立20余个乡镇慈善服务空间、427个村(社区)慈善工作站和875家社会组织,集成28家资助型、行业性公益慈善组织力量,贯通慈善工作“最后一公里”。

    创新慈善载体。截至目前,苍南县登记成立基金会8家;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和爱心人士成立各类基金51只,其中,冠名基金2只、小额冠名基金29只、部门行业慈善基金19只、社区基金1只。

    加大褒扬力度。苍南县大力表彰慈善优秀个人、优秀集体,并将善行义举纳入苍南县推进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建设新跨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关键内容。县民政局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全力推进“慈善礼遇”,做好“守信激励”,优化“营善环境”。

    厚植慈善文化。苍南县在各乡镇挖掘家风家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统慈善思想,全域打造“公益苍南”慈善品牌,接力续写“大爱苍南”乐善好施的温暖故事。

    做强慈善项目。苍南县鼓励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为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提供医疗、教育和就业等帮扶。例如,“困难大学新生慈善助学”项目,累计帮助3977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秉政民族木兰班”公益项目,资助56名困难女生免学费完成三年中专学业;“善居工程”项目,发放改造补助资金142.48万元,帮助95户困难群众改善基本生活环境。

    技术添翼

    全力打好数字公益组合拳

    苍南县借助互联网推进“指尖公益”“链上公益”,结合“数字门牌”推出“苍南慈善地图”——“公益慈善一码暖”,方便群众参与慈善活动,实现慈善捐赠常态化、全民化。

    同时,苍南县建立救助信息系统、低收入群体数据库和6大类11个慈善服务项目库,实现供给端、需求端“双向贯通”,累计服务困难群众超过2万人次。构建“资金+物资+服务+赋能”的立体式慈善帮扶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帮扶。

    结合“慈善中国”“浙里有善”等平台,苍南县依法公开慈善信息,让每一笔善款在阳光下运行,让捐赠者放心、受益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