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杭州桐庐:动态监测 精准帮扶 探索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新路径
  • 来源: 中国社会报
  • 时间:2024-11-06 11:38:40
  • 阅读:
  • 近年来,浙江省聚焦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为切口,积极挖掘利用数据资源,整合救助帮扶资源,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主动发现难、救助资源碎片化、救助帮扶不充分等难题,推动实现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更具智慧、更加高效、更有温度。

    科学分层,拓展监测对象覆盖面

    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复兴街社区74岁的蒋某和他的老伴曾是低保对象,按优惠政策补缴社保领取退休金后便退出了低保。可之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发出高额医疗费用预警,街道工作人员随即开展入户核查。经了解,蒋某因病导致经济困难,需要救助帮扶。为降低高额医药费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上城区民政局根据相关政策将其纳入了街道和社区级困难家庭范围,并通过助联体积极链接慈善救助、爱心慰问、社会组织结对关爱帮扶等资源,及时为一家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近年来,浙江省民政厅协同教育、住建、医保、人社等15个部门建成了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在特困、低保、低保边缘等在册社会救助对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收入骤减、支出骤增人员情况,将一定期限内退出社会救助的人、申请社会救助未通过的人、专项救助对象、临时救助对象、在册对象赡(扶、抚)养家庭、群团组织帮扶对象、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残疾人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目前,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象从79万人增加至288万人,实现监测对象从“在册对象”向“风险对象”稳步扩围。

    动态监测,增强风险识别精准性

    小安(化名)家是温州市洞头区低保边缘家庭。小安出生不久便被确诊为听力一级残疾,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父亲一直在打零工。为此,区助联体工作人员及时将小安一家的情况录入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形成家庭精准画像,再通过政策智能研判,精准锁定了小安家的需求,随即为小安更换了耳蜗并开展心理辅导,还帮助其父亲就近就业。如今,小安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近年来,浙江省从人员结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财产情况、救助情况、线下探访等6个维度,建立了19项预警指标,涵盖50类数据。通过数据比对、验算分析,智能生成“一户一画像”和救助帮扶需求清单,主动给予困难家庭精准帮扶。当监测对象发生残疾等级、婚姻状况等变化时,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系统会自动预警,提醒经办人员及时核实处置。此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系统还会按照业务办理流程细化每个环节的办理时限预警,建立探访关爱和幸福清单送达服务预警,构建指标、业务、服务三大预警体系,形成线上预警处置的全体系闭环。目前,已累计将12808名新生儿纳入低保、低保边缘救助,将26111人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进一步提升了主动发现、精准救助的效率,推动救助帮扶关口前移,从事后救助向事前监测预警转变。

    高效处置,提升救助对象获得感

    长兴县救助对象吴辉(化名)在一次县助联体工作人员上门探访中,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病:“我身体残疾,拖累了全家,妻子因为要照顾我,只能打打零工。”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后,立即为其链接了失能失智免费入住托养中心项目,几天后,吴辉便成功入住长兴国泰康复护理养老院,每天在专业医师的陪同下进行上肢力量锻炼并接受推拿治疗,其妻子也在助联体的帮助下实现就近就业。

    近年来,浙江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完善“救助一件事”联办流程,将符合专项救助条件的对象,通过省政务服务平台自动推送给专项救助部门实施救助,实现15个事项“一个入口、一次申请、协同联办”。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困难群众办理15.93万件救助事项。同时,打造县、乡、村三级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数字化运营管理模块,统筹链接政府和社会各方资源,实施清单化管理,动态维护。积极推动救助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流动,不断优化救助资源布局,促进救助帮扶资源均衡、可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引入慈善和社会资金3.1亿元,推动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累计满足困难群众需求79.56万个,实现社会救助从“保障基本”向“综合帮扶”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