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搭建五大中心 全面铺开试点
  • 来源: 中国社会报
  • 时间:2024-12-03 14:20:21
  • 阅读:
  • 救助管理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顺利推进区域性中心试点,助力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救助管理机构当前亟须应对的重要课题。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在探索提升救助服务保障能力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补齐设施短板,同时深化科技赋能,取得一定成效。

    利用现有资源补齐设施短板方面,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着力搭建五大中心,并基于过往经验制定《杭州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操作规程》,全面铺开区域内的试点工作。“寻亲服务”中心,通过“沉下去”和“提上来”方式,引导寻亲服务资源向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延伸覆盖,为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提供深度寻亲服务;“接收送返”中心,以联合护送、接力护送等方式,指导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开展疑难受助人员护送返乡工作,并落实辖区返乡受助人员尤其是屡送屡返、反复流浪人员的稳固帮扶、定期回访等工作;“照料服务”中心,接收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转来的疑难受助人员,为其提供站内照料服务,并引入社工专业服务开展个案跟踪、心理疏导、教育帮扶等,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法治宣传”中心,充分发挥中心站3名公职律师作用,为干部职工和受助人员第一时间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医疗转介”中心,利用区域内医疗和精神卫生福利资源,协调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为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受助人员送医诊治开辟绿色通道,弥补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医疗资源不足。

    建立教育实训基地方面,杭州经过几代救助管理人的共同努力,编写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操作性的教材,培训了大量的讲师。在不断总结与授课锻炼中,业务骨干们也逐渐从“经验丰富的工匠”成为“传道授业的师者”。成为试点单位后,杭州市拓展救助管理现有师资力量,依托市救助管理站固有理论实践优势,整合区域内资源要素,围绕业务指导、政策研究、培训指导三大架构,制定出台《教育实训基地实施办法》,打造集学习交流、人才培养、管理提升、政策研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救助管理教育实训基地,统筹开展分层次、多类型的救助管理工作培训,推进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均衡化。

    深化科技赋能方面,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加快科学技术与数字技术“双技”提效、数实融合。依托公安110联动平台,构建形成“线上数字治理+线下联勤联动”共治模式。市站值班窗口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做好指令的信息研判、上传下达,持续加大和各县(市、区)的协同治理力度。依托杭州救助管理数智驾驶舱,设置不少于50个实时街面监控探头,24小时对市区内42条重点道路及24个重点管理区域实行全方位监测,实现人员位置和关键信息实时共享,为属地政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依据。站内,利用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到救助管理服务领域,形成“线上快速响应+线下良性管理+全程留痕监管”的管理模式。打造数字照料服务圈,建设内部管理区“智慧照料”场景应用,部署10个图像传感器,连接红外体温感应器与防摔倒探测报警器等智能设备,同时打造智能消防安全网,设置烟雾感应报警装置,守护站内受助人员生命安全。此外,早在2018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就与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建立合作机制,今后,双方还将探索借助声纹、虹膜比对等科技手段,合力擦亮“低滞留率、低安置率、高周转率”的寻亲救助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