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我们对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肩负的新使命认识更深一层,对民政工作应有的新担当新作为思考更进一步。宁波市民政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要求,勇担使命,探路先行,以更深的谋划、更实的举措,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交出更温暖、更厚实的“民生答卷”。
深入推进政策体系迭代行动,打造改革突破、创新驱动的事业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我们将立足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发展所需,紧扣制度建设这一主线,切实强化法治保障、规划引领、政策供给、标准支撑,为民政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在全国全省率先修订出台《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在不动产慈善信托发展、异地合作公开募捐和互联网募捐监管、个人救助等方面结合市域经验先行探索。加强规划引领。立足宁波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早、速度快、程度深的现实情况,科学编制《宁波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系统谋划未来五年老龄养老事业发展蓝图。加强政策创制。围绕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供给、监管体系,优化完善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和收费管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提升等系列制度,托起老年群体幸福晚年。围绕精准发现、有效帮扶困难群众,修订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出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综合帮扶政策,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统一标准规范。针对门牌区域间规则不一、部门间要求不一、部分领域规则不一的现实,编制《宁波市门牌编制标准规范》,为全省甚至全国解决门牌编制标准不规范不统一难题提供“宁波实践”。
深入推进“甬有共扶”行动,打造精准有力、温馨温情的民生保障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我们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缩小“三大差距”,在全省率先、全国较早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域同标、城乡同标,在低保、特困、困境儿童基本保障力度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上,稳步提升救助保障水平,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打造综合救助格局,筑牢共同富裕底板。在动态监测环节,发挥“数智赋能”优势,逐步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的结合,将动态监测范围扩展到年收入低于10万元家庭,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铁脚板实地核查相结合,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在精准帮扶环节,聚力统筹救助资源、拓展救助内容,发挥全省“救助+慈善”研究基地作用,深化全省“救助+慈善”融合发展试点,实施“住房善居、教育善学、医疗善医、就业善业、敬老善养、心理善解、心愿善领、综合善助”8大善扶工程,擦亮10大“助联体”品牌,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高标准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全国试点,着力探索“救助医治+寻亲返乡+滞留安置+公办托养+机构监管+源头治理”全流程闭环式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服务新模式。
深入推进“甬有颐养”行动,打造乐享普惠、多元参与的幸福颐养新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我们将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服务供给,切实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激发市场配置效能、凝聚社会协同势能,让老年人尽享幸福晚年。健全优化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构建“四级贯通、一贯到底”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基础上,健全完善老龄委工作规则,提高人口老龄化统筹协调、主动应对能力。完善融合养老场景,坚持系统推进机构社区居家联动、医养康养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康养护”一体化省级试点,持续改造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机构“五星示范、全面达标”。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质增效,构建养老服务“爱心卡”服务体系,打造全龄友好食堂,推广农村“互助小院”养老模式,让“家门口幸福养老”底座更实、生态更好。持续营造颐老环境,探索合办老年电视频道,打造“甬尚乐龄”老龄宣传品牌,普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适老化改造、康养产品等开发,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甬有共治”行动,打造集聚民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名片
组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深化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长效机制全国观察点和浙江省试点建设,健全完善多主体协同的大服务架构和“审批—管理—执法”闭环的大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组织人才培育机制,加强头部社会组织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社会组织标志性阵地窗口,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聚焦用好行政区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在宁波贯彻落实为重点,深化行政区划资源研究,根据全省设立街道新标准开展新一轮排摸调研,做好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聚焦发挥地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提供基础信息支撑的作用,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在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促进地名利农惠农上走在前作表率。迭代升级宁波标准地名地址“一址通”平台,为城市大脑、社会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深入推进“甬有温暖”行动,打造便民利民、暖心贴心的公共服务新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我们将聚焦加快“殡葬改革步伐”,深化群众“身后一件事”涉财查询联办省级试点工作,推动经营性公墓运营管理国有化改革和“村墓镇管”,努力实现公墓价格下降、节地生态率提升,让群众“逝有所安”。聚焦家庭文明建设,高质量做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推动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场地率先全域迈向国家5A级标准,以5个地区纳入省级试点为契机全面深化婚俗改革,探索开展“文明简约”甜蜜经济试点,助力扣好人口均衡发展链条关键一环。聚焦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加公益慈善事业,高水平建设“人人慈善标杆区”和“善行浙江”金名片试点,发展多元慈善主体,探索新型慈善方式,建设好慈善募捐和慈善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2个试点应用场景,实现数字赋能慈善监管。发挥市级慈善引导资金效能,推进慈善融入式帮扶,营造爱心宁波、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巩固提升城市慈善空间创设工作,为宁波这座爱心城市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