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海县救助管理站以创建全省村社创新观察点为契机,拓展暖心、贴心、用心服务,提升了救助服务温度。
构筑救助网络
服务更暖心
按照城市建设和救助工作的需要,宁海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新家园。2023年以来,县救助管理站按照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建设标准,投入约70万元,改造面积1000余平方米。目前,县救助管理站已实现住宿设施“酒店式”、文体娱乐“多样化”,救助条件明显改善。
宁海县筛选了一些人流量比较大和设施条件较好的福彩销售点,设立临时救助爱心服务点,构筑以点带面的主动救助服务网络,及时响应各类求助线索,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早发现、无盲点、全覆盖。目前,县域内已有8个福彩销售点挂牌救助爱心服务点。
此外,为让受助人员得到高效救助,宁海县将原先精神疾病患者的送诊医院调整到宁海县精神康复中心。该医院为新建的二级乙等精神专科医院,配备有10名精神疾病专家和心理咨询师,设置精神专科床位190张,以及先进的康复治疗设备,采取音乐、书法、行为等多样心理治疗措施,为流浪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更专业的康复治疗。
凝聚多方力量
救助更贴心
宁海县组建了由民政、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等多方力量参与的街头流动救助巡查队,形成“一小时救助服务圈”。巡查队不定期在街头巷尾、车站医院、公园凉亭、桥梁涵洞等重要区域,开展地毯式摸排,精准劝导救助。县救助管理站还在人流密集场所设置“救助导向牌”,及时响应临时遇困人员的求助。
以“110”联动平台为依托,宁海县畅通应急响应渠道,为流浪乞讨人员快速求助提供“一站式”便利。该县打通部门协作“脉络”,建立以民政为主,公安、卫健等协同的受助人员返乡护送机制。去年,宁海县救助管理站联合当地公安民警护送18名特殊群众返乡。
宁海县还联合慈善组织实施“寻爱回家”专项救助活动,采取“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的模式,引入专业救援队——宁海飞狼慈善义工大队,同时鼓励志愿者、心理医生等,发动热心商户、爱心市民、环卫工人、公交出租车司机等,共同开展救助服务。
注重源头管理
保障更用心
宁海县建立了由民政、公安、财政、交通、卫健、综合执法、妇联和18个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班,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年底乡镇(街道)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落实不力的予以扣分。同时,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网格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作用,定期走访探视返乡安置和易流浪走失的受助人员,适时开展受助人员走访帮扶慰问关爱活动。
针对个别受助人员反复流浪难题,宁海县建立了本地流浪乞讨人员易走失“三色预警”机制,对受助人员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衣食住行、心理素质、监护状况、邻里关系以及各项帮扶政策落实情况等10余项内容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得分为60分以下的受助人员,列为“红色”高风险服务对象,给予重点关注,每月回访一次;得分为60分至80分的受助人员,列为“橙色”中风险服务对象,每季度回访一次;80分以上受助人员服务对象列为“绿色”低风险服务对象,每半年回访一次。目前,动态台账中有受助人员16人,其中11人为“绿色”低风险服务对象,5人为“橙色”中风险服务对象;2人被纳入特困供养,6人被纳入低保。
宁海县还鼓励专业社工为受助人员提供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对有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宁海县指导社会组织从心态、交往方式等方面对他们开展培训,积极对接企业,搭建供需平台,实现从“输血”式救助到“造血”式帮扶。目前,1名受助人员已经成功在爱心企业走上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