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湖州市吴兴区:创新“3+1四方会谈”社区协商治理最优解法 激发社区发展动能
  • 来源: 省民政厅网站
  • 时间:2022-07-11 17:37:38
  • 阅读:
  • 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以首批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探索“社会组织及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为实验区重要研究方向,聚焦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协商探索,打造党建统领与居民自治相匹配、专业支撑与社区协商相融合的“3+1四方会谈”机制,实现协同共治。2021年全区各社区协商解决居民空间运行、微景观改造等各方面问题522个,惠及居民18万人次;日前,省委袁书记、王浩省长召开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吴兴区作为全市唯一单位作书面交流,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党建统领,构建协商治理新场景

    一是组织下沉,构建协商治理实体。聚焦党建统领优化组织形态,健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特色党小组—党员好邻居”四级组织架构体系,并将社会组织、辖区共建单位、业委会、开发商等力量吸纳进来,形成社区协商治理实体,引领基层各类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截至目前,全区已形成29家社区协商治理实体。

    二是阵地下沉,打造协商治理平台。突出“小空间大服务”,推动社区阵地建设规范化,以“党群服务中心+”模式打造有温度有内涵有特色的幸福邻里中心,将治理服务窗口前移到居民“家门口”,突出“服务居民、协商议事、组织培育”的核心功能,实现社区协商公共空间的物理承载。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8家社区幸福邻里中心正式运行。

    三是议题下沉,把握协商治理内核。社区两委携手社会组织深入社区,主动发现居民需求,对居民意见建议和诉求进行整理汇总、分类研究、调查论证,并按照轻重缓急统筹梳理确定协商议题清单,同时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事务,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社区归属感。截至目前,已确定讨论了公共事务型问题、基层社会矛盾型问题、居民纠纷等10个协商议题。

    二、制度引领,构建协商治理新模式

    一是构建多元参与协商格局。创新推广“3+1四方会谈”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即在社区协商治理过程中,由“引领方”(社区两委)牵头,积极发挥“主体方”(居民、业主、业委会)的主观能动性,激活“资源方”(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等)供给要素,同时将“技术方”(专业社会工作者)引入到社区协商中,形成四方合力助推协商。目前,马军巷社区“小巷议事会”等11个协商品牌已家喻户晓。

    二是形成标准化协商规范。制定并发布“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协商议事规范”,明确服务资质、制度建设、协商流程的具体要求,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如何参与社区协商议事作了指导和规范,为“3+1四方会谈”社区协商议事机制的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是畅通数智化协商路径。激活“3+1四方会谈”线上3.0版,将四方会谈接入“村社事务e公开”平台,设置“居民云信箱”,开展“云上议事”,议事结果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公布、在“居民云信箱”公开,形成“居民云信箱等线上收集-云共治后台数据分析-确定协商议题-召开线上线下议事会-形成共治方案-回应群众需求”治理闭环。目前,已开展“云上议事”32次。

    三、示范带领,激活协商治理新力量

    一是把好“方向盘”,打造协商议事头雁集群。强化社区两委在全程领导和参与社区协商议事中的“掌舵”本领,持续深化“头雁集群锻造行动”,全面推行“每天一小时、每周一走遍、每月一主题、每季一考评、每年一大会”的社区两委干部“五个一”履职规范。目前,全区有17名村社干部获得市级以上“领头雁”荣誉,其中1人获得省级“兴村治社”名师称号。

    二是培育“引领者”,打造协商议事专业团队。以“26℃幸福邻里拓展营”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每周线上学习,每月集中讨论的“赋能成长行动”,着力将持证社会工作者培养成为协商议事技术的引领者,提高协商议事的成功率。截至目前,全区有持证社会工作者2155人,其中省、市级社(社工)领军人才56人。

    三是发掘“带头人”,打造协商议事志愿队伍。设立公益创投项目,让专业力量深入社区传授协商技术,壮大社区本土协商队伍。同时发掘居民中的“意见领袖”“能量达人”,培育协商草根力量。截至目前,协商议事志愿队伍6支,协商志愿者350余人,今年以来参与协商案例11个,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意识”向“公共意识”的自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