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50元,在宁波生存10天,这是浙江师范大学生存实践团给自己规定的“极限挑战”命题。在这座对绝大多数队员来说陌生的城市,这16名“00后”学生会成功吗?
“不好意思,我们不招短期工。”“暑假工已招满。”“不需要。”……电话的另一端不断传来这样的声音,生存实践从四处碰壁中开始了。
该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范燕茜说,学校已经连续开展了22年生存实践活动,每年选择一个陌生城市进行,今年来到了经济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宁波,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深入感受宁波。
在宁波期间,大家可以通过找工作、自主创业、卖报纸等方式赚取生存费用,也要自主承担餐费、交通费以及在宁波工程学院翠柏校区住宿的每天15元的房租、水电费。这意味着,如果队员在3天之内找不到工作,生存挑战就宣告失败,将被遣送回校。
7月4日,迎接这批学生的是36℃的高温。来自温州的洪扬博同学沿着学校周边街区“扫街”找寻工作机会。路边一家面馆,上面贴着“招小工”三个字。“我兴冲冲地跑了进去,但是老板娘说最近生意不太好,已经不招了,虽然被拒绝了,我还是跟她唠了会家常。”
来自青岛的周泽华在58同城上搜索,发现外卖骑手没有门槛,很快申请成了骑手。一辆共享电动车,2小时,3个订单,16.9元。这是周泽华的骑手初体验。由于外卖路线不熟悉,导致3个订单中有2个超时了。周泽华说:“我送完3单,还很兴奋,猛然发现租车费已经大于配送的收入了,做外卖骑手还是行不通。”
“从没想过找工作会这么困难。”队员施鉴耘感慨道,“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在社会站稳脚跟的能力。”外界评价与自我认知的相互碰撞,让这群大学生感知学校和社会不同标尺之间的距离。
找不到工作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窘迫。范燕茜说:“最开始两天几乎陷入有上顿没下顿的困境,只能买素包子果腹。”在“冠今体育”面试时,范燕茜等4个学生还是被婉拒了。“赶上饭点,面试的阿姨听到我们去买包子,就提出请我们吃饭,给我们4个人每人点了一碗面,那真是吃得最好的一顿。这一碗面饱含着宁波人的善良,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后来我找到工作,立马把钱还给了那位好心的阿姨。”
4日傍晚,刚暴走了一个下午的洪扬博,在沮丧中接到了面馆老板娘打来的电话。“她问,你是师范生吧,愿不愿意给孩子辅导作业,晚饭可以来我家吃,我欣然答应。她后来还给我介绍了其他的工作,在绝望中给我带来了希望,特别感激她。”
城市的温情,让大学生重拾乐观和信心。队员吴芷玥通过线上平台投递简历,找到了乐恩教育打包电商产品的工作。“我负责给硅胶枕头检查、打包,一天下来要完成打包100多件。工作单调而辛苦,但是这家企业却很有人情味。看到我们在楼下仓库工作,没有空调,非常闷热,主管小姐姐特意给我们点了冰镇饮料,让我们解暑,还搬来风扇,说身体重要,后来还帮我们去申请了高温补贴。”
“有一次在公交车站迷茫的时候,热心市民主动来询问要去哪里。”“刚开始上手工作不熟练而失误,同事总是说没事没事,给我们宽容和耐心的鼓励。”“进出学校,保安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问我们有没有找到工作,有没有吃饱饭,今天开心吗?”……在甬城的角角落落,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文明。“在这座爱心城市里,大家温暖而友善,热心而真诚,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在繁华的城市背后,我们看到了宁波人精神的富有。”
地推、话务员、家教老师、外卖骑手、活动搭台工人、仓库分拣员、产品包装工……在这场青春的历练中,这些“00后”大学生尝试了30余种工作,每人至少尝试了两个工种,最终无一人挑战失败。13日生存实践结束,除了日常消费,还结余8000余元。“我们希望把这笔钱捐给有需要的人,把这座城市的善意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