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民政局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71号建议的答复
  • 来源: 市民政局
  • 时间:2022-08-15 09:39:44
  • 阅读:
  • 俞小勋代表:

    您在宁波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问题的建议》(建议271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研究、协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按照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总体部署,全力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我市养老服务城乡网络更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更充分、养老服务质量更优质、智慧养老服务更高效和社会力量参与面更扩大,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强党政领导,描好养老发展蓝图。一是强调政府主导。发挥好市、县两级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机制作用,要求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考虑,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多元支撑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协同推进共富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市、区(县、市)两级财政通过公共财政、福利彩票公益金等来源,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并明确将60%以上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同时用于居家养老的占比不低于50%。2021年全市投入超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机构、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投入等方面。三是健全政策制度。着眼居家养老更加舒适、社区养老更加完善和机构养老更加专业,先后制定出台《宁波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养老服务提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已初步编制完成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下一步将立足构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适度普惠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

    二、优化规划布局,完善城乡服务网络。一是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市各级养老服务领域民生项目工程,预计新增养老床位1.6万张,完成区(县、市)级公办养老机构改扩建,实现每个区(县、市)至少建有一家有规模、上水平、作示范的区(县、市)级社会福利养老机构。二是加快社区嵌入式机构建设。按照“机构跟着老人走”的要求,分层分级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在老年人口高密度500米内、中密度1000米内建设1家养老机构,解决老年人居住集中的中心城区缺乏养老机构难题。依托街道(镇乡)、社区(村)、居民小区(自然村)的“一中心、一站点、多网点”设施网络,同时充分考虑将养老机构和卫生医疗机构统一设置或毗邻而建。到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至少一个具备社区老年人托养照料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三是助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提质提升。以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为主要内容,加快城区具备全托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提质,以乡镇(街道)为区域统筹,加快推进社区全托护理照料机构,逐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等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一体化、规模化管理。鼓励引导国有企业、物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及专业养老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运营社区老年护理托养机构,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优质养老服务机构及品牌,让老年人实现“家门口”养老。到2025年,基本实现所有乡镇(街道)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

    三、注重精准服务,分层分类满足需求。一是推进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目前已经完成6000多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免费适老化改造,做到愿改尽改。下一步将按需常态化组织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二是全面推进全域老年助餐服务。全市建有148个乡镇(街道)老年食堂和389个社区(村)老年食堂,奉化区、镇海区、北仑区、慈溪市等地全域性推进老年助餐工作,全市有2.3万多名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在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村)建立老年食堂,部分社区(村)设立老年助餐点,引入优质餐饮企业以及养老机构、线上订餐等多元化供餐主体。到年底,将新增建设150个标准化老年食堂,助餐服务老人数不少于3万人。三是加快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为缓解养老机构床位供给问题,满足部分老年人在家享受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从2021年起在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和鄞州区等地试点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约500张。2022年计划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800张,今后将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情况,逐年适当提高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数。四是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免费为特定五类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28项“菜单式”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免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50元至800元不等的高龄津贴。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免费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四、深化医养结合,丰富养老服务内涵。一是提高医养康养服务水平。截至2021年底,2979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约,签约率达100%。264家养老机构全部为老年人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100%。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院、医务室、康复院、护理站等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会同市卫健委探索建设云诊室、云护理、智慧健康小屋、移动药房等。依托宁波云医院平台,目前已设立50多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270多个基层云诊室,并在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搭建终端或体验点,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看名医”。鼓励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医疗护理院或护理站,重点为社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到2025年,3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单独设置综合门诊部或医院;300张以下的养老机构单独设置医务室或诊所,实现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100%。二是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推动养老机构内设医院、卫生室、护理室等医疗卫生设施或者签约合作,拓展康养联合体建设试点范围。今年将新建康养联合体35个。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签约合作,支持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培育一批示范性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推进以老年人为重点签约人群的家庭医生制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2021年底,全市设有家庭病床1120张,90万余老年人与家庭医生签约。

    五、补齐农村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一是引导农村老人就地养老。总结推广象山县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建设老年集中居住区或老年公寓,培育支持发展睦邻养老点,探索多途径的农村家门口就地居家养老。二是推进农村养老家院融合。力争“十四五”期间提前完成51家乡镇(街道)敬老院设施改造。推进乡镇(街道)敬老院通过开辟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承接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积极拓展院外养老服务,为周边社区居家老年人开展助餐配餐、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上门服务,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实现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融会贯通。三是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提质增效。以乡镇为区域统筹,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功能提质提升,将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辐射延伸至农村老年人,满足农村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愿望。四是倡导农村老人互助养老。依托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作用,培育各类志愿助老服务队伍,在山区、海岛等偏远农村深化开展“以老助老”志愿结对活动,提供安全守望、生活关爱和精神慰藉等助老服务。

    六、抓好人才培育,完善技能培训机制。一是完善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把养老护理员等工种列入我市紧缺技能人才培训范围,培训补贴标准上浮30%。持续对在企业一线从业的养老护理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元、1000元的岗位补贴,最高可以享受36个月。同时,养老服务从业女性的补贴领取年限从50周岁延长至55周岁。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制培训。2020年以来,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先后发布4批200余个项目制培训目录清单,将养老护理、家庭照护等纳入其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免费培训。其中养老护理和家庭照护等在内的照护与康复技能培训指标近20000人次。项目制培训采取直补机构的形式,从业人员将免费享受技能培训。三是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行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对包括养老院在内的各类技能人才用人单位,可向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对养老服务从业者技能进行,并享受2000-6000元的补贴。四是实施养老护理“百千万”专项培训工程。建立完善家庭照护人员、养老护理员的培育培训、技能评价、资质认定、就业推介、日常监管和表彰激励等全链条公共服务体系。今年将完成200人次老年认知障碍专区照护人员培训,1500人次养老护理技能等级培训,10000人次家庭照护者培训。到2025年,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40000人次,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

    七、推动数智赋能,打造“甬易养”智慧平台。一是加快智慧养老平台开发。优化“甬易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能服务终端配置,鼓励各地创新发展智慧养老模式。目前海曙区广安养怡院智慧养老院和鄞州区中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能服务终端入选省民政厅优秀应用案例。到2025年,“甬易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比较成熟,核心业务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功能不断完善,面向老年人群体的“一件事”应用场景服务矩阵更加完善,养老服务数字化综合监管更加高效。二是积极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坚持依托数字化手段,将专业照护、医疗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打造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创新信息科技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健康管理类、康复辅助器具类、养老监护类和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

    八、激活社会力量,扩大社会主体参与面。一是积极培育老年照护市场。优化丰富居家照护、健康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项目与内容,依托“甬易养”搭建居家上门服务(含政府补助服务和自费购买服务)全过程全封闭监管平台,在提升兜底保障成效的同时,撬动约10万户老年家庭照护服务自我消费,培育形成亿元级新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老年家庭家政服务组织和养老照护机构。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举办或运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二是加大社会资本吸引力度。积极利用土地供应、财税补助、普惠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公建民营、公建社营、运营托管、服务合作等方式探索运营管理体制改革,释放养老服务活力。培育一批示范效应强、品质优良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打造连锁式、规模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等设施进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引导国有企业通过设立事业部或专门公司,举办和运营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国际国内养老品牌企业落户宁波,引入代表养老服务行业一流水平、一线品牌的高品质老年照护服务。

    九、优化服务环境,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环境。一是加强养老政策宣传。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为阵地,宣传好我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使老百姓及时、准确地了解到相关的政策并享受到相关政策福利。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一键入住”等场景方便老年人及家属线上了解政策和服务。二是提升社区志愿助老服务水平。创新以老助老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索提供安全守望、生活关爱和精神慰藉等互助养老服务。通过社区网站、浙里办“志愿浙江·宁波We志愿”等平台,鼓励社会人员尤其是低龄老人注册成为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充分发挥低龄老年志愿者开展服务高龄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下一步将以财政补助和慈善捐助资金为牵引,汇聚各类为老助老服务组织,多形式、多渠道开发助老志愿照护或公益性岗位,创新助老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释放养老服务活力。

    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民政局

    2022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