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杭州市临平区: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社区治理和创新实验区 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 来源: 省民政厅网站
  • 时间:2023-06-03 13:25:18
  • 阅读:
  • 为加速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有效提升青年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度与获得感,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坚持贯彻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围绕青年群体的“需求链、兴趣链、利益链”,以省级社区治理和创新实验区创建为抓手,以“青年优家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探索、创新打造适合青年群体参与社区“微治理”新模式。目前,该街道已打造青年阵地36个,组建青年社团100余个,解决青年群体反映重难点问题6000余个,解决率96%;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并在全省24个验收单位中荣获“优秀”等次。

    一、完善体系,成立社区“微组织”。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力,建立青年党组织。以小区为单位,走访发掘辖区内居民、业委会、物业、社区中的青年党员代表,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青年党员亮身份、作承诺、扛责任、树先锋,先后成立青年党支部120个,动员、培育青年骨干300余名,为推进社区治理奠定坚实的青年基础。二是强化兴趣驱动力,培育青年微社团。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调研,通过需求清单、兴趣清单、利益清单“三张清单”精准刻画社区青年群体动态、需求、爱好等多维度画像,多元化培育“直播客”、“合唱团”、“宠爱家”、“青春联盟”、“青创先锋队”、“568志愿服务队”等100余个兴趣社团,开展“忘忧杂货铺”、“宠爱有家、“青引力·公益汇”等共享化生活服务项目60余个,参与人数超6000名,以社团为单位增进了青年间的紧密度、粘合度,让租客青年“落地生根”。三是强化服务执行力,打造青年志愿队。聚焦社区“微事务”,联动街道31个社区,集结优秀青年志愿者600余名,成立街道级“苑·同行”志愿服务队,发扬“我来吧、我来帮”服务精神,实施团员青年社区“双报到”,通过社区青年星级评定、服务积分兑换等机制,多渠道鼓励基层团员青年主动到社区报到,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文明出行劝导、反诈宣传等服务活动2800余次,发动20万人次,切实形成社区治理“大合力”。

    二、拓宽空间,搭建社区“微平台”。一是搭建阵地服务平台。先后建立文仪社区“幸福里”、临城社区“澎湖湾”、龙兴社区“公益汇”等汇集文化活动、协商议事、创业服务等功能的青年阵地36个,完成社区青年活动中心建设100%覆盖,依托青年阵地、活动中心辐射性开展青年恳谈会、云上宣讲、趣味周末等活动200余次,参与人数突破1.7万人次,让青年的社区生活体验更丰富。二是搭建实践共享平台。开放31个社区公共空间,为社区青年提供创业实践平台,涌现了如青年工作室、“小橙大事”、“楼道问事”、青春智囊团—邻里合社会工作室等30余个“青春部落”;打造3个青年创新创业创效孵化基地,组建青年创客工作室,树选优质青年创客代表68名,让青年在社区更有为。三是搭建校社联动平台。积极对接区民政局等基层治理相关单位,聘请浙江大学任强教授团队作为实验区建设专业顾问,为青年参与治理提供理论与实务学习、志愿服务指导、矛盾化解技巧等专业化支持,累计开展加强业委会建设、推行青年志愿服务、“青年优家”居民提案日等项目联席会议10余次,共同研究、制定7份指导性、制度性文件,让青年在社区得到更专业服务。

    三、建强保障,优化社区“微机制”。一是创新青年互助互惠机制。激励年轻人主动参与社区互助,创新“时间兑换”等互助模式,青年可利用空闲时间提供帮助,将付出的时间具体量化并存入“时间银行”,需要帮助时再通过兑换互助服务解决需求。如临城社区在尚峰轩公寓建立了青年群,累计收集青年需求20余条,帮助公寓青年开展就业信息交流、宠物寄养、闲置物品交换等互助互惠服务30余次,有效加强了辖内青年交流,推动完善了青年群体互助体系。二是完善青年协商议事机制。更关注青年群体视角,发挥青年更了解新政策、新风向,更了解实际需求,更会表达诉求的优势,在现有“板凳评议”的基础上,推出青年“云评议”协商模式,畅通青年声音表达渠道,有效化解小区矛盾纠纷。截至目前,社区已开展协商议事活动168场,解决实际问题185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9起。三是整合属地资源协同机制。设立“青春联络员”,联动属地企业、楼宇,为青年开展社会活动提供稳定宽敞的场地资源;联动浙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中心(MSW),协同浙江心基金慈善基金会,联合成立运营机构“南苑社区公益教育中心”,共开展6次公益季度课程,搭建探索实践平台,通过青年参与社区教育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力,推动社区与青年群体“双向奔赴”,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青年群体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