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案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民政局对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355号提案的答复
  • 来源: 市民政局
  • 时间:2024-10-24 16:29:34
  • 阅读:
  • 陈安儿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养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内涵建设的建议》(提案355号)收悉。经与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市残联研究、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构建康养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坚持把康复的理念、制度、设施、技术和人才等引入养老服务,贯穿于整个养老服务链条之中。一是打造多层次康养联合体。按照“五有”标准,累计建成定位清晰、职责明确、上下联通、转接有序的省、市、县、乡四级康养联合体康养联合体138个。以省级康养联合体——宁波市民康医院为主体,与医学院校、三甲医院、康复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周边社区及社会组织组建康养联盟,成立宁波市失智症医疗康复中心,深化失智老人医康养护一体化省级示范成效。二是构建全区域康养服务网络。编制《宁波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力度,让康养服务触手可及。全市累计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098张,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7张。象山、慈溪、余姚等地探索利用基层卫生院闲置资源设置养老床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社区卫生院分院等医养结合新模式建设颐养小屋、康养驿站。三是搭建宽领域康养运转机制。围绕急难重症、慢病康养、失能照料三类需求,着力打造“急症快医、慢病细养、失能近护”三位一体的医康养服务体系。全市建有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29家,2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33家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医疗康复照护床位8883张。四是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将机构专业养老照护服务引入失能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全市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061张。利用康养联合体等机构,通过家庭适老化改造、安装照护设备、配置康复器具,为失能老年人开展上门护理服务和远程监护。与就近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完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互转机制,实现专业服务向家庭延伸。

    二、探索康养服务基础保障“新机制”。将康养服务纳入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养老服务补贴等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内容,建立健全与评估等级相衔接的老年照护支付制度。一是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将“甬有颐养”作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重点打造的七大民生服务品牌之一,出台《宁波市养老服务提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宁波市老年健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统筹解决康养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将康养体系建设列入对区县(市)年度考核,建立督查和定期通报制度。二是健全标准评估体系。出台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办法和规范评估机构管理指导意见,科学界定老年人生活能力类型、照料护理等级。2022年,首次完成全市所有167.5万名老年人自理能力全面筛查评估,完成13.1万名疑似失能老年人专业评估,初步形成失能老年人基础数据。三是实施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按照全域共享的理念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全国少数、全省唯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参保人群的地市,参保人数达800多万,累计为全市3万多名重度失能老人长期医疗护理和照护养老提供最基础、最基本、最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从2018年起,在全市范围内为6000余户困难老年人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了困难老年人愿改尽改。

    三、夯实康养服务人才供给“新支撑”。将康养人才作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指标,开展康复技能、家庭照护技能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认定改革,多渠道增加康养人才供给。一是加强康养人才培育。市教育局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等高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言语听觉康复技术、护理、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老年康复护理相关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近五千人。市卫健委自2019年起每年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举办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培训班,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积极组织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和医养结合机构的医护人员参加全国老年医学人才培训项目,近三年累计培训55人,其中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10人。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率先在全省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试点,到2023年底,全市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832人,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38人。二是打通人才供给渠道。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逐步增加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医务人员配比,开展优秀护理员转型为康复护士培养计划。培育30个产教融合型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服务“领头雁”计划,开展以师带徒等新型培训。三是加大激励表彰力度。将养老护理员技能列入市级“技能之星”竞赛范围,对获得者授予“首席工人”“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我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动态调整完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目录。积极实施紧缺岗位补贴政策,将养老护理员列入我市紧缺技能人才培训范围。

    下步,市民政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大力度推动康养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重大养老设施项目建设。以失能失智老年人为核心,推进海曙区中心福利院、鄞州区雅戈尔老年乐园(续建)、江北区北岸医养中心等机构建设项目。启动建设300张床位、2亿元投入的市级失智症医疗康养中心,指导、带动全市认知障碍体系整体建设。加大失智照护服务供给,年度新增认知障碍床位1000张以上,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85%,到2025年底,实现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认知障碍床位数20张。

    二是推进养老机构“医养+康养”发展。依托长期护理保险全面实施,引导符合条件养老机构纳入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力争100%),确保机构内重度失能老年人享受全覆盖。按照镇域性集中打造、片区性联动贯通原则,推广象山县“医养中心”模式,推进老年人“医康养护”一体化,让老年人更有“医”靠。

    三是深化医康养人才培养。聚焦医康养领域管理、专业“两支队伍”,开展新一轮宁波市高校重点专业建设,对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等专业予以重点关注,给于重点建设经费支持。全面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大力推行养老机构付费、财政补贴、医疗机构派驻医护团队的合作模式,补齐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空白及能力短板,打造“医护康养”四位一体服务链,确保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保持100%。

    四是持续开展养老护理“百千万”专项培训。按照扩大底座、做强中腰、做优塔尖发展格局,年度内培训家庭养老照护者10000人次、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1500人次、老年认知障碍护理200人次。选拔一批养老护理青年业务骨干,年度定向培训10期次。

    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民政局

    2024年10月24日

    (联系人:洪钟鸣,联系电话:8721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