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金华市:深化地名服务 夯实治理基础
  • 来源: 市民政局
  • 时间:2024-08-01 17:24:59
  • 阅读:
  • 牟潇珺   孟一卿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规范地名管理、织密地名网络、挖掘地名文化、深化地名服务,夯实了乡村治理基础,助力了乡村全面振兴。

    规范牵头  管理先行

    强化规范重引领。婺城区将乡村地名建设融入区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同时加强区地名委员会建设,由分管区领导任主任,深化对地名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地名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编制婺城区地名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及管理。

    部门联动共助企。婺城区地名委员会成立了“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小组,持续推动地名助企等行动,在物流运输、邮政通信等生产经营方面提供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和信息服务。2024年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临时门牌编制、道路门牌预编制等地名地址服务百余次。例如在规范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地名命名方面,主动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上门对接园内27家企业需求,为企业新命名周边道路12条,设置路牌17块、企业门牌33块。打通园区地名命名业务流程,指导佳环智造科技园、龙蟠材料智造产业园、金华信息经济产业园等3个产业园办理命名业务。

    夯实制度提效能。婺城区民政局联合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印发《金华市婺城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从法律法规、基础服务、数字化改革、品牌建设、文化宣传等多个方面对10项重点任务提出细化要求,助力乡村振兴。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有名无标”等不规范情况进行排查,有效提升道路名称辨识度。

    深挖底蕴  注重传承

    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在发掘中保护。婺城区在乡村道路命名中,遵循优先挖掘本土历史民俗的原则,选择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地理特色、村貌风俗的老地名,以此提高乡村地名文化内涵。同时将乡村地名建设相关事宜纳入村级议事协商机制,提升村民对地名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推动优秀地名文化在传播中传承。婺城区民政局先后编纂出版《婺城区地名志》《地名文化保护名录》《金华城老街巷》《八婺地名 清廉一脉》《消失的村庄》等一批地名文化书籍,制作了金华地名故事等地名宣传片,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宣传地名文化,提高了地名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该区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发动乡贤、地名文化爱好者等民间力量参与地名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例如,汤溪镇在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汤溪十景”的过程中,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汤溪十景”名称,在充分挖掘人文底蕴的同时,营造社会参与和保护地名文化的浓厚氛围。

    推动地名价值在融合中彰显。婺城区将地名与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地名+农产品”的形式,积极打造“乡字号”“老字号”产品,提升品牌的辨识度、美誉度。如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婺州窑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箬阳龙珍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地名元素的融入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发展。区民政部门积极推广“地名信息采集小程序”,培训指导规范农户采集农家乐、民宿等助农地名,上传至小程序,实现与互联网地图信息共享,方便游客进村和特产出城。

    信息上图  擦亮名片

    地名注重底蕴有讲究。婺城区民政局以金华山“著名”为抓手,推动地名与乡村旅游融合,指导金华山各景区村梳理汇总特色地名、挖掘地名故事、树立地名标志,保护传承地名文化。同时根据景区特点及各村发展方向,为景区及景区村内逾40条道路予以特色命名,如“盘泉路”“盘武路”等。联合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道路命名纳入各村村庄规划,规范地名命名管理,2024年为金华山景区新设置地名标志50余块。

    地名精准指向聚人气。婺城区民政局对金华山范围内山峰、湖泊等自然实体进行采集上图,方便游客导览。联合区交通局在金华山景区开展公路门牌编制工作,为沿线乡村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地名入网上图更翔实。婺城区探索“互联网+地名”模式,将二维码融入农村门牌、路牌和景区指示牌,游客通过扫码可了解道路及景点相关信息。鹿田村打造地名“一张图”,将村内道路、农家乐、旅游、村情风貌等信息在村口大屏展示,为往来游客提供良好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