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案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民政局对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359号提案的答复
  • 来源: 市民政局
  • 时间:2024-08-20 16:09:10
  • 阅读:
  • 王雪珍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立失智症老年社区照护体系的建议》(提案359号)收悉。经与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社工部研究、协商,现答复如下:

    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179.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8.88%,老年人数较上年增加9.4万。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23.2万,占户籍老年人总数的12.9%。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失智老年人关爱工作,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开展失智老年人筛查建档。市卫生健康委2013年起以项目化方式推进老年失智症的筛查、干预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筛查老年人16万余例,初步形成了针对失智症的宣教、筛查、评估、诊疗、随访、照护的服务闭环。市民康医院持续推进失智老年人关爱项目,对初筛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开展认知功能遗传标志物和脑影像技术的早期诊断;对确诊失智症患者建立慢病管理档案,一年随访2 次,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及认知功能变化,给予家庭照护及服药指导。

    二、建设失智老人照护床位。落实“机构跟着老人走”的理念,结合老年人口分布和失智失能筛查评估,编制发布《宁波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积极推进养老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8%,构筑失智失能老人医康养护一体化服务阵地。加快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建设,全市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098张,每万名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7张。2021年在市民康医院成立市失智症医疗康养中心,探索筛查、预防、诊疗、康复和照护为一体的失智症全周期健康服务系统。2023年启动投资2亿的市失智症医疗康养中心改扩建项目。

    三、提供失智老年人康养服务。2021年,针对老年失智症早期就诊率总体不高的状况,市卫生健康委将加强老年失智症防治服务列入《宁波市老年健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制定《宁波市老年失智症防治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方案》,在慈溪市、象山县试点通过强化全程宣教和引导,达到早期筛查结果阳性老年人后续就诊率20%、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参加干预活动比例50%、确诊患者规范管理率50%。民政部门针对低保低边等中度、重度失智老年人,每月提供一定时长的居家上门服务,为4.5万多户高龄失智等老人家庭免费安装应急呼叫设施,提供紧急救援信息服务100万余人次,为3064户特殊困难失智老人家庭安装智能水表、跌倒报警、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守护老人居家安全。失智老年人承接机构对入住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的对象根据认知障碍照护专项评估情况,制定专属照护计划。在镇海、北仑等地开展试点,围绕组建专家联盟、构建照护网络、培育专业人才、开展人群筛查、制定标准手册等方面,打造覆盖科普宣导、筛查转诊、早期干预、照料支持、友好环境支持的全链条认知障碍康养照护体系。

    四、加强失智症护理队伍建设。实施养老护理“百千万”专项培训工程,“十四五”期间每年培训老年认知障碍专区照护人员200人次、养老护理员1500人次、家庭照护者10000人次。目前全市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38人。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设置养老护理等涉老专科专业,政校合作成立全国首家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试点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支持举办养老护理员培训学校。强化人才激励措施,把养老护理员列入我市紧缺技能人才培训范围,一线从业的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技师可以申请紧缺岗位补贴。初级至高级技师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标准,每人每月补助提高至300-1200元;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养老机构,按中专、专科(高职)、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奖补3万元、4万元和5万元。

    下步,将进一步强化兜底保障,突出基础基本,,切实增强失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完善失智老年人筛查常态化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服务站,持续开展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评估,探索建立全市老年人能力评估长效机制。2024年计划开展失智症筛查12万人。同时,加强失智失能老年人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健全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失智失能老年人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评估结果互认共享,推动实现失智老年人数据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完善。

    二是提升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能力。发挥市民康医院的专业资源优势,继续推进市级失智症医疗康复中心建设,承担失智症医康养技术、专家等资源的整合联盟、人才培养服务提升、技术创新和转化、标准推广和技术指导等职能,探索打造覆盖科普宣导、筛查转诊、早期干预、照料支持、友好环境支持的全链条认知障碍康养照护体系。鼓励区(县)市依托县级公办养老机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探索搭建失智失能老年人“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照护网络。深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挥医疗机构在失智失能评估、诊疗、康复、筛查、照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作用,通过签约合作、远程医疗等方式,为开展失智失能照护服务的养老机构提供支持,建立转诊、就诊合作机制。

    三是加大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供给。聚焦重度失智失能老年人康养照护,依托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强化医康养护一体保障,2024年全市将新增认知障碍床位900张、每万名老人拥有认知障碍床位数达18张,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75%。支持低保低边等困难家庭中的失智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

    四是推进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与复旦大学等院校合作,加强养老服务“管理+护理”人才库建设,培育一批领军人才、管理人才、护理人才、专家人才。持续开展养老护理“百千万”专项培训,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保持在38名以上,举办养老护理青年业务骨干培训和市级养老护理技能竞赛,选拔优秀种子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竞赛。

    五是推进认知症友好社区环境建设。以未来社区建设等为契机,引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开展失智老年人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心理介入、照护者支持、居家照护服务、辅具租赁等失智老年人关爱项目,为失智老年人提供康复干预活动场所,构建认知障碍老人出行的友好环境。利用“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端午节、重阳节等,开展“医生进社区、进机构”宣传活动,举办认知障碍康养照护体系主题活动,科普宣教认知障碍疾病相关知识。

    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民政局

    2024年5月30日

    (联系人:吕亮弯,联系电话:8918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