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案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民政局对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490号提案的答复
  • 来源: 市民政局
  • 时间:2024-08-20 16:15:47
  • 阅读:
  • 张玉菲、潘红娅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代际融合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的建议》(提案490号)和并案提案《关于宁波市社区幼儿园和相近社区用房融合成三代共学首善馆的建议》收悉。经与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卫生健康委协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养老服务是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更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宁波是老龄化程度比较突出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179.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8.9%。与此同时,老年人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已经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年人越来越追求物质的高品质、精神的高品位、社会生活的高度参与。正如你们指出的,在加强老年人物质保障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关爱,社会参与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市积极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

    一是老年友好设施布局规划方面。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建设,落实“机构跟着老人走”,我市编制了《宁波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规划在常规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老龄高龄人群“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提出了医养结合、代际融合的理念,谋划了小微嵌入式养老机构、老年友好社区、智慧型养老机构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载体,既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管理运营效率,也在不断完善养老院建筑物理层次关怀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怀老年人的心理及情感。同时加强社区老年友好设施用地保障,在新建涉宅地块规划条件中明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按照每百户(不足百户的,按照百户计)不少于2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建。目前我市建有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3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2797个,基本实现了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全覆盖。

    二是“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方面。我市出台了《宁波市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办法》,将托育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扩大社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39个社区入选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服务场景,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描绘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同时积极响应全省的号召,不断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招宝山街道聚焦一老一小,“点线面”打造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形成了“2(两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两个街道级养老服务机构)+N(社区级养老服务站点)”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构建“幼托一体园—早教机构托育点—社区婴幼儿照护驿站”三级托幼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辖区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全域覆盖。

    三是复合型服务综合体方面。我市已有泰康之家·甬园、星健兰庭、江北慈孝乐园、余姚市舜星银苑老年公寓等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融合康复、家政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积极探索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康一体化服务,支持通过养中设医、医中设养、医疗机构嵌入式服务等方式建设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全市有医养结合机构54家,形成了海曙区广安养怡院、鄞州区钱湖医院、北仑区宗瑞医院等一批典型医养结合机构。部分养老机构设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承接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残疾人也可以入住养老院,和老年人共享服务设施。同时推进社区食堂和老年共享餐厅建设,优化助餐服务供给,既解决了老年人的用餐问题,也提供了老年人与年轻人互相交流的社交空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四是数字赋能智慧养老方面。聚焦老年人护理、吃饭、探视等高频服务需求,我市搭建了全市统一的“甬易养”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平台,开发居家上门、助餐服务、安全巡检、老年意外险、信用管理等核心应用场景,精准对接服务供需,强化全流程监管,提升全市养老服务与管理水平。“养老护理培训”应用场景获评全省民政系统优秀应用,并成为全省养老护理员共享的“线上学堂”。延伸智慧养老“末端神经”。全市累计建成智慧养老院23家,356个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无感服务智能终端。全面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2024年全市各级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成人学校和老年教育机构完成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10万人次。鼓励宁波老年开放大学大力探索数字化老年教学新业态,携手全市130多家学校、机构共同开展“百校万人同课”老年教育公益直播课活动10场以上。

    下步,我们将重视和加强代际融合研究,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推进“一老一小”代际良性互动,提高养老资源利用效率,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一是补齐短板,完善一老一小服务场景。通过城镇社区体检,摸清社区底数,发现社区公共服务短板。结合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将评分指数排名后10%的社区(主要是老旧社区)优先纳入未来三年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重点补齐养老、托育、健康、教育等场景设施,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聚焦“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因地制宜,持续挖掘社区闲置空间,打造“代际接触区”的老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贯通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场景建设与“一老一小”融合服务示范场景建设,一体推动,一体落实。今年,全市将新建23个“一老一小”融合服务示范场景,力争年底前建成21个。

    二是多方参与,切实发挥代际融合作用。鼓励引导养老机构或者社区在活动组织时,对不同老年人社会人口属性与相应互助服务进行匹配性划分,制定服务标准。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参与的力量,提高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广泛开展各代人之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学习,并逐步开发适合各代人的可持续项目。通过多样化渠道引导吸纳多元化、年轻化的志愿者加入代际融合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度,鼓励老年人与养老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积极沟通,提供合理化建议。

    三是培育人才,强化专业人力资源支撑。聚焦养老、托育优化发展需求,依托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通过共同开发“代际融合服务”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逐步建立以养老托育服务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素养培训为基础的养老托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引领形成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稳步提升的养老托育服务人才队伍。严格落实宁波市“一老一小”照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推广“一老一小”项目制培训,加强经费保障,完善培训补贴政策,提高从业者福利待遇。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深入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大社区老幼融合发展模式宣传力度,鼓励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开展敬老爱老的代际服务项目,以良好的舆论环境扩大社会对老幼代际共融理念的认知。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教育活动,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代际融合活动引导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主动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以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老有所乐”。

    感谢你们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宁波市民政局

    2024年6月4日

    (联系人:周志华,联系电话:8938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