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好新时代儿童福利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浙江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以首批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顺应机构孤弃儿童日益减少、残疾程度日趋严重且困境、留守、流动儿童关爱保护需求日渐增加的新形势,以孤残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服务的“小切口”撬动机构提质转型“大变革”。本文以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为例,讨论探索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聚焦精准提质,确保兜底服务更精细
推行市域集中统一供养。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着力发挥区域性综合机构功能,采用“户随人走”的方式,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别,将全市7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转入机构统一供养,实现全市孤残儿童同享高品质兜底保障服务。
推行护理等级评估制度。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应立足儿童需求和发展,满足困境儿童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根据儿童年龄、健康状况、生活能力和照护需求,该机构定期为300余名儿童开展护理情况评估,动态调整护理等级,“一人一策”制订个性化养育方案,采用类家庭等多元养育模式,提供全方位照护服务。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孩子们的家庭情感和家庭观念。
推行合作式医疗保健服务。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专家资源组建联合医疗保健团队,同时与8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医疗合作,协同为机构孤残儿童进行疑难病症诊疗。通过这种“医院+机构”的深度合作、无缝对接,使儿童获得全程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双方相互提升、合作共赢。
推行生活化特殊教育计划。儿童福利院作为孤弃儿童的家、学校和社区,无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共享区域都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适宜的配置,应秉承“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为每位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通过推出集体课、小组课、个训课、融合课、亲子课、职教课等课程,以优势视角,挖掘儿童潜能,为他们最终回归社会,掌握生存技能做准备。截至目前,已经顺利实现30余名成年孤儿社会化安置。
聚焦融合发展,确保特色服务更专业
注重人才融合。探索院社融合新路径,打造区域性孤独症儿童康复联合体。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联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建立孤独症康复服务人才库,设立“周国岭专家工作室”,每月定期为有康复意愿的孤独症儿童开展个案会诊。通过整合人才资源,突出孤独症儿童康复特色服务,让特色服务更专业。
注重技术融合。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发挥杭州康复辅具产业蓬勃发展优势,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依托17个研究课题,重点进行孤独症儿童教学、罕见病儿童康教融合干预研究。引入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孤独强脑科技公司症康复前沿技术,率先在机构内设立“开星果”项目服务站。运用人工智能综合评估儿童技能水平,精准推送康复课程,让特色服务更智能。
注重服务融合。针对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实施沉浸式、专业化、生活化康复服务介入策略,对0—18周岁儿童实施全年龄段康复。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采用“康复+社工”服务模式,开设孤独症儿童社交小组、沙盘治疗、感统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家长心理支持、早期干预等服务类课程,建强孤独症儿童家庭支持网络,让专业服务更贴心。
聚焦资源辐射,确保普惠服务更可及
开放共享机构惠童资源。儿童福利机构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第二课堂”实践基地。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依托杭州市民政文化展示馆、食育工坊、农耕实践基地等优质场地,推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儿童福利机构融合服务、佩蒂兔ATT儿童动物疗愈、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等10个特色项目,组织机构开放日、假日研学等活动,切实增强儿童的生活能力和实操能力。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先后达成与省内儿童福利机构以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江苏省无锡市儿童福利院协议合作。建立长三角三市一区民政工作友好合作关系,围绕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和创新发展,实现普惠服务资源共享共用、管理标准互建互认、人才队伍共训共育,不断提升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的引领力。
推动与对口支援地区深度合作。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与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10余家儿童福利机构签订对口支援协议,累计开展业务培训37场次,惠及5300多人次。通过东西合作,能够促进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偏远地区的业务交往,持续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和儿童福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