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政府的关爱保护,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规范管理为基石,借助社会力量联动机制,精准对接供给与需求,走出了一条政府与社会协同共进的创新之路。
规范管理筑根基,拓展公益生态圈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近年来对内强化规范管理,对外发力拓展公益队伍,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服务孤弃和困境儿童。
在内部管理上,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明确岗位职责、权利义务、服务准则及操作流程,为社会面公益队伍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指引,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迅速找准定位,高效开展工作;同时,高度重视社会面公益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定期组织涵盖儿童心理学、急救技能、沟通技巧、消防安全等多领域的专业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公益队伍不仅能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挑战,还能给予孩子们更专业、更贴心的关怀。
在对外合作方面,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联动法务专家,精心制定项目推介书,积极与多家企业和基金会建立合作机制。2023年,全省首个“点亮未来”慈善信托成功设立,资金规模达300万元,为杭州儿童福利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外,成功引入本地10余家企业等优质资源,共同打造了食育工坊、添翼乐园、百草园、佩蒂兔AAT儿童动物疗愈、“童行市集”地铁义卖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儿童幸福成长场景。其中,添翼乐园凭借其创新的服务模式和显著的成效,被杭州市妇联评选为关爱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十佳五星级优秀案例,成为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一张亮丽名片。
“项目化运营+精准服务+社会联动”,打造特色项目品牌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打造“项目化运营+精准服务+社会联动”三位一体的项目合作方式,致力于打造“全周期管理、全要素保障、全社会参与”的公益服务生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目品牌。
在关爱困境、留守儿童方面,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联合社会组织推出“星星圆梦”关爱服务工程。通过探索,形成了“阵地建设、队伍赋能、心理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美好教育+公益力量参与”的“5+1”精准关爱服务模式。项目团队不辞辛劳,累计走访淳安、建德、桐庐的225个村,深入512户家庭,为621名儿童完成了问卷调查、心理评估,并制订一人一策救助帮扶方案。去年暑期,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还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为328名儿童提供了暑期营服务,开展127场专业化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小辉(化名)曾经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在学校里,别的同学嬉笑打闹、成群结队,他却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座位上,眼神中透出孤独与自卑。在接受了“星星圆梦”工程的定期走访、心理关护和教育启迪后,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此外,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还充分挖掘公益创投资金潜力,打造“西湖护童”特殊困难儿童成长促进帮扶项目;聚焦困境、流动儿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帮扶,累计开展了21场社院融合研学活动,让410名儿童开阔了视野;开展了6场儿童主任、家长培训,提升了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达179人次;开展了10场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活动,让168名儿童在社区中体会快乐。
在关爱孤弃儿童方面,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摸索创新“城市认知+职业启蒙”双轨制研学体系,助力孤弃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走遍杭州”研学品牌。该品牌活动第一季围绕“旅行体验”,开展了亚运、非遗场馆、“追随苏东坡脚步”、宋韵文化、杭帮美食之旅等活动,带领孩子们领略杭城的独特魅力;第二季活动围绕“职业体验”,带领儿童走进浙商文化聚集地,感受新时期浙商精神,为孩子们播下了职业梦想的种子。曾经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小喃(化名)在参加职业启蒙计划后,坚定地说:“这次职业体验,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多种可能,我要好好努力,以后当一名平面设计师!”
强化激励引导,激活公益新动能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坚持构建可持续的公益生态体系,积极探索公益激励举措,更好凝聚社会力量关爱服务困境儿童。
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方面,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及时记录公益捐赠物资、场地使用的照片和视频,并建立了线上线下社群运营互动平台;每月定期公布捐赠物资、场地使用情况,让捐赠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清晰了解爱心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增强了透明度和信任感。
在设立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制度方面,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依托“志愿汇”平台建立数字化志愿服务档案,实现了服务时长的精准记录。这不仅是对志愿者付出的认可,也为志愿者的服务积累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和单位,授予“优秀志愿者”和“爱心单位”荣誉称号,并定制专属捐赠证书,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公示。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志愿者和爱心单位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激发了社会各界在生活照护、康复辅助、教学支持、户外活动等多个维度开展公益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两年来,累计接收社会志愿服务时长18311小时,各类爱心捐赠款物达366万余元,为杭州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汇聚了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