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省率先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全人群覆盖,养老金保障水平领跑全省;
连续五次荣登城市爱心GDP“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上榜“2024年中国城市慈善环境十强”,涌现出“顺其自然”“时代楷模‘钱海军’”等享誉全国的慈善金名片;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孤困儿童平均保障标准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全国前列……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宁波民政事业发展的铿锵步伐。过去五年,我市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厚植为民情怀,深化改革创新,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密兜底保障网,托起稳稳幸福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墙面重新刷白,新装了空调、电视和电扇,像住上了新房子,感谢‘善居工程’。”走进海曙区高桥镇岐阳村宣师傅家,墙面焕然一新,地面比以前平整了不少,还更换补充了日常家电,让老房子更加宽敞明亮。“我们对房子的电线进行了细致排查,更换了老旧插座,以防电路短路引起火灾。”海曙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科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宣师傅年纪较大,儿子又是残障人士,家居环境改造过程中,还专门配备了轮椅、便携式斜板等适老化、无障碍设施。
为帮助困难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2023年起,我市启动“善居工程”,按照每户家庭2万元帮扶标准,对困难家庭家居空间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善居工程”已惠及1300余户困难家庭。
实施“善居工程”是我市创新探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多元参与的大救助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稳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市域统一、城乡一体,在全省率先拓展单人户低保、低保渐退期、支出型低保等政策,用足用好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政策,推动70余项惠及困难群众的政策落地落实。同时,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公益创投、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构建“物质+服务”“救助+慈善”综合帮扶机制,保持救助家庭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100%,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
在鄞州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余名困境儿童手握小锄头,在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探索之旅。“大家摸摸看,薄荷叶背面的纹路就是它的‘经络’呢!”在中药种植区,志愿者蹲下身来,引导孩子们观察薄荷幼苗。
这一幕,正是我市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生动写照。孤困儿童平均保障标准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开展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将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强化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矩阵,11家街道(镇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入选全省百佳案例……近年来,我市持续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做精做实孤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努力倾听每一声稚嫩的惊叹,回应每一个成长的烦恼。2024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累计关爱探访孤困、留守儿童约6万余人次,宁海入选全国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
在甬城,“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掷地有声。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现全市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同类别同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率达100%。同时,启动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建立了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建成了10个县级服务机构(指导中心)、75个精康服务站(点),初步搭建市、区(县、市)、街道(镇乡)三级优势互补、高效优质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市规范开展精康服务1.1万余人次。
打造幸福颐养圈,守护最美夕阳
一个社会的温度,往往映照在银发群体的幸福刻度里。让每一位长者都能拥有“夕阳正红”的从容岁月,既是构筑民生福祉的厚重底色,更是全市民政系统以初心织就的守护答卷。
在位于慈溪匡堰镇的安之笑老年公寓,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老年公寓新添置的智慧养老设备——生命体征监测仪,它是一块装在房间顶部的传感器装置,利用毫米波雷达,自动识别、采集区域内人体的心跳、呼吸和睡眠质量等生命体征数据。
“后半夜是老年人护理的重点时段,一旦出现数据异常,它就会立马通知我们的护理人员。”老年公寓负责人说,“养老院内还安装了智慧大屏、门口屏等智能照护终端等,并为每位护理人员配备了智能呼叫手环。”
自去年9月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新三宝颐养社正式启用以来,居民施葛平就时不时带着老伴到颐养社体验针灸艾灸服务。“我们真是有福气,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很专业!”施葛平说。
新三宝颐养社是镇海区首家以医康养护结合为特色,兼具助餐、培训、展陈、托养功能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拓宽合作范围,推动医康养深度共融,招宝山街道以新三宝颐养社为载体,为辖区长者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康养”服务。
从智慧养老的科技赋能到医养结合的创新实践,一系列躬耕不辍的实践举措正将银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点变为现实。
近年来,我市聚焦老年人“身边、周边、床边”,夯实“家门口养老”底座,连续19年将养老服务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养老机构设施改造提升和运营机制改革,海曙、镇海、鄞州、奉化等地被列入全省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江北在全省率先推进居家养老“一体化”运营服务改革。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9家,其中五星级养老机构6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省首家“品字标·浙江服务”五钻级养老机构亦花落我市;拥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957个,基本实现街道(镇乡)和村(社区)全覆盖,21个城乡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长期护理保险、居家上门服务、老年助餐能力实现全域覆盖。
老龄工作体系初步搭建。在全国率先构建“四级贯通、一贯到底”的老龄工作体系,发布我市首份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推出2024年度老龄十大暖心民生实事,谋划研究“十五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涉老领域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月和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等专项行动。
养老服务保障基础不断健全。实施养老护理人才“百千万”培训工程,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超30名;在全省率先建立养老护理员继续教育制度,护理员岗位津贴标准领跑全省,宁波选手在2024年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赛项中获得一、二等奖。
看,暮色里社区食堂升腾的烟火气;听,老年大学琴键上发出的悠扬曲声……从政策保障到服务升级,从硬件改善到人文关怀,“甬有颐养”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宁波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更加可感可及。
激发社会新动能,共筑善治之城
招商引资、地方就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在甬城,一个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领域里,都活跃着社会组织的身影。
宁波作为“中国文具之都”“世界文具工厂”,拥有1000余家文具企业。因此,宁波文具行业协会自成立以来,持续深耕制造业沃土,倾听企业呼声、调查行业热点、剖析发展痛点,适时举办高层次、全球性交流对接活动,构建了“技术攻关-智能制造-品牌出海”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全球化布局。
近年来,全市民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实体化运行、项目化扶持、专业化提升方面持续发力,会同业务主管(行业管理)部门引导推动一批处于前沿领域、关键领域、重点领域的协会商会扎根行业、贴近企业、链接资源,为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贡献了磅礴的社会组织力量。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万余家,其中行业协会商会969家,覆盖企业会员3.2万余家。
慈善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促进社会善治、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去年冬日,“顺其自然”再一次匿名捐款109万元。从1999年起,“顺其自然”已连续26年累计捐款1686万元。
令人感动的是,越来越多乐善好施的宁波人成为“顺其自然”的同行者。尊重“顺其自然”、珍视“顺其自然”,成为“顺其自然”,大家共同为这座城市书写了崇德向善、精神富有的温暖一页。在全国率先开展“慈善一日捐”持续25年不间断,《慈善法》修改后在全国率先完成地方慈善法规修订,成为全省“人人慈善标杆区”和“善行浙江”金名片……围绕“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我市持续迭代构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健全慈善工作机制、培育多元慈善主体、构建慈善文化生态,强化慈善全过程闭环式监管,推进慈善促共富融合发展,打造了新型慈善体系市域实践样板。
地名既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治理和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近年来,我市通过出台地名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编制出版地名相关典籍,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保护活动等,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奉化、余姚、宁海成为省级地名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试点县(市、区),鄞州区横溪镇、奉化区溪口镇公棠村等7家单位被评为浙江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为更好释放乡村资源要素,近两年,宁波开展了“乡村著名行动”,自主研发乡村兴趣点数据库,以及乡村数字门牌、数字村牌、数字路牌采集小程序,打造涵盖农村地名文化、村况介绍和吃、住、行、游、购等内容的全域数字地名标志二维码服务应用场景,推动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奉化乡村地名工作入选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典型经验,余姚、慈溪、宁海乡村地名工作成为全省“乡村著名行动”典型经验。“之前来玩的游客不容易找到农场的具体位置,现在通过数字门牌可以实现精准定位导航,游客多起来了,我们整体收入也增加了!”奉化“爽爽家庭农场”负责人说。
推进婚俗与殡葬改革,涵养时代新风
过去,婚礼讲排场、比热闹,如今,新人们更能接受婚事从简。
千亩花田上,油菜花影如鎏金一般,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凤冠霞帔,携带嫁妆乘坐花轿尾随其后,敲锣打鼓,十里红妆……3月30日下午,2025年象山县“花田喜事”赶春集暨第九届集体婚礼活动在象山县贤庠镇碶头陈村盛大启幕,数万名观众现场参与,共同见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浪漫婚典。
为爱减负,让婚事新办、简办,这场公益集体婚礼是宁波持续深化婚俗改革、吹起婚俗新风的缩影。近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改革,组织开展以“婚事简办、移风易俗”为导向的集体颁证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文化,在“520”“七夕”等结婚登记高峰期开展“甬结良缘·护航幸福”专题宣传,通过发放婚俗改革倡议书、现场宣讲等,大力弘扬重责任、崇节俭的婚俗新风,6个地区先后入选省级婚俗改革试点,60%婚姻登记机关场所达到国家5A级,全域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为打牢幸福婚姻的基础,我市建立线上线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长效机制,从婚姻文化传播、婚姻咨询、婚恋辅导等角度,构建专业婚姻指导服务立体化模式,推动婚姻辅导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开展,守护幸福。“没想到在厂里就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室!”“顾问老师既亲切又专业!”去年5月,全省首家婚姻家庭辅导驻企服务驿站落户北仑——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驿站专设两名婚姻顾问,对接服务公司近3万名员工,打通“婚姻辅导”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推动婚俗改革的同时,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减轻群众丧葬负担。“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包括一个惠民骨灰盒,这些殡仪基本服务项目都是免费的。同时花坛葬、树葬、壁葬、骨灰堂、海葬等生态葬项目也是免费的。”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安葬方式渐入人心,除传统安葬方式外,越来越多的逝者和家属选择骨灰堂(塔)、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传统土葬相比,生态安葬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也减少了群众开销,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理解。
殡葬服务,不仅要有惠民政策,更要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伤心事”办得“舒心暖心”。针对群众“身后事”办理手续多、来回跑、程序繁等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身后一件事”联办,优化精简流程,让多部门的多事项实现串联、并联审批,让前台综合窗口和后台审批无缝衔接,大力提高办事效率。2024年,我市“身后事”联办率达98%,位居全省第一。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民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社会力量将继续奋发作为、再接再厉,努力推动各项工作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以实干造福于民、以实绩回馈于民,奋力书写新时代宁波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