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老年人的幸福感直接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底色、成色和亮色。2003年9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指导下,浙江省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在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开办,杭州迈出老年助餐服务的第一步。多年来,杭州市始终牢记嘱托,聚焦老年人反映最集中、需求最迫切的吃饭问题,多措并举,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普惠优享,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全城通+”多元助餐模式。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
杭州市社区老年食堂之所以能够长期充满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注重制度设计,设置明确发展目标。作为新时代银发经济和为老服务的重要载体,社区老年食堂是一种新的组织形态,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推动其全面铺开、规范发展。近年来,杭州市在“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着力构建更具人气、更拢人心的普惠性社区大食堂体系”总体目标指引下,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提升全市老年人智慧助餐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杭州市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建设管理规范》、《关于推动社区食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食品安全和管理服务规范、建设标准等,为打造“全城通”智慧助餐新模式奠定基础。此外,还发布了以杭州“余杭模式”为蓝本制定的省级地方标准《居家老年人送餐服务规范》。
二是加强运行管理保障,探索多元助餐模式。作为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社区和作为熟人、半熟人社会的农村地区,具有显著城乡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助餐模式,以适应不同的人际连接模式。杭州市充分考虑各区域老年人口密度、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消费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助餐网点布局,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城市社区,着力推行“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幸福料理”上门做饭、移动餐车、机器人炒菜等模式;在农村地区,根据地域广、老年人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依托村自建食堂、志愿服务或邻里互助就餐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助餐服务。例如,余杭区打造以“配送餐中心集中配送、老年食堂合理布局、助餐服务点就近用餐”为主,“邻里互助、送餐入户”为辅的助餐服务模式。
三是政府补助与社会捐助结合,推动政企社融合发力。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单纯依靠政府补助的老年食堂终究会面临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问题,而单纯依靠社会捐助的老年食堂同样也会面临社会捐赠量下降的风险,只有盘活不同渠道资源才能为老年食堂发展提供足够助力。杭州市将老年助餐工作纳入全市养老服务资金补助重点范围,根据老年食堂类型、配送餐数量给予不同程度支持,3年来市本级每年发放助餐补助均超过3000万元。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多方支撑、多元参与的方式,拓宽资金物资保障渠道。鼓励将社区配套用房、闲置国有和企事业单位房产、农村家宴中心等资源无偿或低偿用于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吸引优质社会餐饮企业加入老年助餐服务行列。依托社区周边的机关、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定点挂牌,联合相关社会力量,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助餐服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餐服务,通过慈善总会等渠道进行慈善捐赠,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例如,滨江区探索“社区+高校+全城通”模式,与辖区内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共同开办“老少同乐”食堂;建德市李家镇打造“幸福方桌”计划,成立新乡贤共富基金⸺“浙李富”公益基金,该公益基金每年为老年食堂注资20万元。
四是多场景多平台联动,提升老年食堂发展效能。单一提供餐饮服务的老年食堂能够吸引的老年群体数量有限,而集康养、文娱、休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老年食堂,可以与老年人及社区居民建立情感纽带,从而能更好满足多种场景下顾客的需求。实践中,杭州市注重将老年食堂与康复理疗、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生活场景充分融合,打造特色老年食堂,不断提升吸引力。例如,西湖区北山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成“社会工作+社区微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医疗保健康复”场景,在开展助餐服务的同时,提供康复理疗、日间托养、认知障碍照护等康养服务;拱墅区在大运河幸福家园、阳光老人家、街道康养联合体的建设中,打造“老幼融合”场景,并把助餐功能作为必备项整体推进,让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便捷服务。此外,杭州市还鼓励有条件的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转型,采取优化就餐时间、划定就餐区域、实行差异收费、上线外卖平台等多种措施,面向全体市民开放,提供“全龄友好、普惠优享”便民助餐服务。例如,上城区湖滨街道在“幸福邻里食堂”挂牌“小哥之家”,将其打造成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休息、就餐、充电的活动中心,既能让更多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又能汇集“小哥”志愿者力量,组建幸福助餐队,为周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送餐,打通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是发展智慧助餐,以数字赋能提高运营效率。作为建设中的“数字治理第一城”,杭州市在发展智慧助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开发各种数字赋能渠道,将老年食堂建设融入数字治理大局。2022年,杭州市民政局推出“全城通”智慧助餐服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可在任意“全城通”助餐机构享受5―8折不等的优惠,打破了以往只有杭州户籍老年人才能享受优惠的限制。同时,联动支付宝、市民卡、养老服务提供商以及平台运营商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智慧助餐场景建设和推广,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良性运营机制。大力推广以老年人社保卡(市民卡)为实体介质,以人脸为验证方式,以“长者码”为数字码的助餐支付渠道,逐步实现全市助餐“卡、码、脸”通用。
六是优化考评机制,保障全流程服务质量。严谨的评估考核是有效提升社区老年食堂运作效能的重要手段。杭州市通过第三方专业力量开展评估,每年对助餐网点进行实地评估打分,将考评结果应用至社区老年食堂运营改进之中,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拨付补助资金。例如,西湖区引入第三方绩效考核,向企业及社会组织等第三方专业力量公开招标评估机构,围绕社区老年食堂的运行情况、服务人次、优惠幅度进行考核,每年对助餐网点开展2次实地评估打分,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拨付助餐网点补助资金,对助餐网点给予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0.5万元至12万元的运行补助,以及每餐4元的特殊老年人送餐补助,推动社区老年食堂规范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社区老年食堂建设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目前全国各地社区老年食堂发展如火如荼,如何打好“差异化”牌,形成可持续“自我造血”机制,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老年助餐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政府统筹不能缺位,基本保障不能失位,因地制宜不能错位,精准施策不能让位。唯其如此,方能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社区老年食堂才能开稳走远,让老年人从舌尖暖到心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