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为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浙江省宁波市民政局坚持党建统领、统筹协同、数字赋能、需求牵引的原则,高质量推进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以下简称“助联体”),有效形成救助资源整合、部门协调畅通、供需精准匹配、帮扶智慧有感的“弱有众扶”新格局,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高质量建设助联体是社会救助转型之需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仅仅依靠单一的物质救助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救助需求,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拓展成为必然。
助联体是集救助帮扶力量汇聚、资源统筹、队伍培育、场景体验、窗口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运营平台。助联体作为社会救助的线下实体化平台,不仅是各项救助资源的集结池,也是各个救助主体的协同地,更是社会救助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多元协同的参与模式有助于实现救助资源的高效集成,“线上+线下”的社会救助体系能更好实现救助需求的精准智配,让社会救助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困难群众,逐步实现基本生活满足、公共服务优享、急难愁盼有助、社会融入友好的社会救助新图景。
宁波市助联体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宁波市聚焦困难群众需求,坚持党建引领、政社联动,通过搭平台、建网络、链资源、全闭环的方式,打造线上与线下相兼容、基本生活救助服务与个性化救助服务相融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衔接的“物质+服务”助联体救助模式,不断推动助联体工作提质增效。
宁波市象山县助联体开展“救助+慈善”服务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理发公益服务。
一是畅通渠道,搭建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宁波市将助联体作为撬动“甬有共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困难群众的需求和服务为基础,依托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有效统筹救助资源,横向联动社会救助职能部门、特殊群体救助单位、惠民补贴相关单位、服务类社会力量,纵向贯通县、镇、村三级救助服务网络,形成社会救助工作“无盲区、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不断增强救助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通过政策辅导、系统实操、以赛促训等多样化方式提升救助队伍服务效能。持续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落实“一事一议”制度,确保疑难救助事项多部门协同解决。截至2025年1月,全市县级助联体已实现全覆盖,服务站点总数已拓展到1400余个。
二是链接资源,集成帮扶、需求两清单。建立服务资源供给库和困难群众需求库。在救助服务供给端,汇集政策资源,市本级19个部门(单位)出台72项惠民救助政策供困难群众优享,广聚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创投、慈善链接等形式,为困难群众常态化提供居住环境改善、精神慰藉、家庭支持、社会融入等方面帮扶项目,集成全市440余条服务项目清单。在困难群众需求端,线上依靠“浙里救”APP、81890服务热线等平台收集困难群众“微心愿”,创新社会救助“码上测”小程序,在收集救助需求的同时,供困难群众在线“点单式”选择救助服务;线下通过助联体服务站点收集、入户探访、项目实施等方式发现救助需求,持续完善困难群众需求库。
三是数据赋能,精准智配帮扶全闭环。按照“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好评”社会救助服务闭环工作要求,全面推广海曙区81890求助服务电话及智慧救助服务平台“点派评”功能,建立救助服务快速响应机制,通过“人工+智能”24小时客服,有效贯通需求端和服务端,通过村(社区)服务点“点单”、乡镇(街道)服务站“统单”、县级助联体“派单”、集成化相关部门及服务组织“接单”、招募志愿服务组织“送单”、困难群众“评单”的方式,形成受理、流转、反馈、办结、回访全流程闭环管理,依据困难群众对救助项目“打分”,优化调整下一年的救助服务项目,从而提升社会救助实效。
推进助联体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线下核心载体,助联体建设连续三年被列为浙江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重点指标。助联体建设是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是打通困难群众“需求清单”和政府“服务清单”的对接通道。对于进一步推进助联体高质量发展与高标准服务体系建设,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锚定建设标杆,搭建综合帮扶大平台。转变思想、提升站位,不断增强救助服务队伍专业化能力,通过政策辅导、系统实操、以赛促训等多样化方式提升救助队伍服务效能。从整体救助工作大局出发思考助联体的建设和发展。以打造省级、国家级标杆为目标,提升助联体建设标准,以制度规章等形式,明确内部运行要求,梳理助联体评价体系、职能分工、运行规范。以联席会议为抓手,抓好平台搭建、资源链接和精准智配三项工作,动态更新完善服务清单、力量清单、政策清单。以高效运用为核心,全面完善助联体功能,提升助联体服务质效。
二是做好融合文章,实现救助资源优势大汇集。助联体建设在功能布局上体现多元需求,在元素配置上体现多元参与,在现有救助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多场景融合共建是一个新的突破口。要以困难群众需求为中心,结合已有站点资源,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融合,打造“三位一体”的融合救助模式。对于融合共建的单位,可充分盘活现有资源,通过组织、项目双入驻等方式,发挥共建救助优势,释放1+1〉2的聚合效应,实现双赢协同发展。紧扣“建标准、有效联”的工作要求,根据救助服务对象特点,结合特色资源,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助联体救助服务品牌。同时,多举措开展社会救助品牌宣传,营造社会救助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良好氛围。
三是着眼平台功能,形成“物质+服务”全闭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救助部门轮值、一事一议三大抓手,推进机制创新,统筹健全不同层面的常态化部门协同协作。依托助联体服务平台的引领、统筹、帮扶、决策、培育、展示6大功能,深化集成化服务、清单化服务、标准化服务,打造救助服务帮扶闭环。加快“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型,以聚能培育、赋能增能和释能反哺的工作方式,做好困难群众的“自我造血”工作,调动富有余力的困难群众参与社会救助帮扶,实现救助良性互动。通过公开统计数据、展示救助案例等方式,对政府救助成效、品牌项目成果、帮扶力量汇聚等进行宣传展示,建立救助力量有机联合、社会资源广泛集聚、智助体系全面构建、运行机制科学顺畅、社会救助迅速高效、赋能帮扶持续立体的综合救助帮扶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