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殡仪馆 何水英
1996年的那个夏天,我推开了余姚市殡仪馆的大门。一路走来,才逐渐知道需要挺过多少关、承受多少痛、担负多少责。我时常在想,我们几乎每天面对生命的消逝,目睹人们的悲痛,如果不能给予逝者足够尊重,那又如何对得起家属们的信任。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
2003年那个傍晚的经历,至今仍让我眼眶发热。临下班时,一对夫妇从四川风尘仆仆地赶来。原来,6年前,他们3岁的女儿意外离世,由于生活困顿,夫妇俩签下了放弃骨灰的协议。如今经济好转,他们来寻找女儿的骨灰。没有任何手续资料,也记不清火化日期,单位也没有电子档案,我和同事只能凭着他们提供的一个接运地址一张一张地翻阅当年的所有纸质档案。当指尖在密密麻麻的姓名间游走,纸张的沙沙声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清脆的笑声。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依据纸质档案,将那袋小小的骨灰交到这对夫妇手中时,那位母亲奋力地抱住骨灰,放声大哭:“谢谢好心人,谢谢你们!”那一刻,我和同事也早已泪流满面。
在殡仪馆工作,节假日依然需要坚守岗位。那是一个忙碌的工作日,我与病重在家休养的母亲约定那天早点回家。然而,待我处理完工作,早已比约定时间晚了好几个小时。当我匆匆地走进屋内,一片寂静。顿时,我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跑进母亲房间,却看到母亲倒在了床下,已经离开了人世……那一刻,我的世界崩塌了。我瘫倒在母亲身旁,内疚和自责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而这或许是殡葬人最真实的写照吧!我们用双手温暖了无数家庭最后的告别,却常常缺席自家的告别。有人问是否值得?想起那位捧着骨灰的悲痛母亲,那些失去光芒的无助眼神,那些朝我们深深鞠躬的弯曲脊背,我知道有些牺牲在所难免,因为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托付。
2014年,我成为宁波市首位女性殡仪馆馆长,对我而言,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当时,惠民殡葬政策在余姚实施仅两年,为了让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群众,我们想尽千方百计,跑遍大街小巷,耐心地进行宣传解读。多年来,惠民殡葬政策提标增项扩面,已惠及超过8.5万名群众。
也是从2014年开始,我们殡仪馆与余姚四中的一群高中生接力奔波,启动了“义冢”项目,积极推行生态安葬,累计妥善安置243名无主骨灰。记得有位学生,常愧疚于未能陪外婆走完最后一程,参与“义冢”项目后,他不禁感叹:“原来告别也可以如此温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地生态葬,让生命回归自然。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送别逝者,更是在传递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29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我在用行动书写答卷。作为一名殡葬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热情,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温暖、更贴心的殡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