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立足县域实际,依托试点项目,聚焦孤独症儿童“筛查诊断―康复干预―社会融合”服务链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精准施策,构建全流程关爱服务体系,助力困境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
筑牢筛查诊断防线,织密早期干预防护网。一是构建多层级筛查网络。该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联动各级医疗机构,协同乡镇(街道)未保站、村(社区)儿童之家,打造三级筛查网络,实现三级工作联动。同时,将孤独症筛查与基层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依托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等力量,通过逐户走访、电话随访等方式,强化拉网式排查,重点关注儿童社交互动异常、语言发育迟缓等早期症状。二是推行多元化筛查模式。该县民政局联动县妇幼保健院为0―6岁儿童提供免费筛查,并协同多部门拓展渠道,依托门诊体检推进评估,加强关键人群培训。三是强化多维度筛查预警。建立孤独症儿童“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筛查出的疑似孤独症儿童进行分级管理。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系统,详细记录儿童成长情况、诊断干预过程等信息,为后续精准干预提供数据支撑。
强化康复干预服务,打造专业提升强引擎。一是构建“1+X+18”康复服务体系。“1+X+18”是以该县未保中心为核心,以妇幼保健院、康复机构等X家专业力量为补充提供康复服务,辐射18个乡镇(街道)。该县未保中心联动乡镇(街道)未保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链接慈善资源等方式,开展康复服务进乡镇活动,推动“家门口”的康复服务落地,以“政府+慈善+市场”三方资源互补推进县域康复治疗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强化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康复人才参加省、市培训,邀请专家开展“传帮带”活动,提升康复人才专业能力。搭建康复人才交流平台,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三是建立孤独症家庭支持网络。面向家庭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家长1500余人次,内容涵盖应用行为分析法(ABA)等8大类居家干预策略。实施“康复师进家庭”计划,组织20名专业康复师每周入户指导1至2次,为100个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并建立“一户一档”跟踪评估机制。创新开展“喘息服务日”活动,为家长提供每月8小时免费心理咨询。
拓展社会融合路径,凝聚爱心帮扶新合力。一是创新品牌融合模式。整合企业、公益组织、媒体等资源,形成“政企社媒”四方联动机制。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实现活动效果科学评估与资源调配高效运转。推行志愿者积分制度,激励各界参与,形成长效支持网络。深化媒体合作,多渠道宣传康复成果以提升公众认知。搭建“星宝联盟”平台,助力孤独症家庭融入社会,建立百人家长社群,形成“专业支持+情感联结”特色服务体系。二是营造氛围深化普教融合。统筹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单位资源,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宣传教育体系。在重要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月活动,组织孤独症知识讲座进社区、进学校,提升孤独症公众认知率和学校融合教育接纳度。探索孤独症儿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融合,实现教育资源与成长环境融合。开展“影子老师”陪伴计划,为在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配备志愿者,辅助其适应校园生活。目前已在5所小学展开,8位“影子老师”对19个孤独症儿童进行陪同干预。三是整合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支持。依托试点项目资金支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建“爱心志愿者联盟”,服务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依托公益组织提供心理赋能等服务,通过公益慈善项目提供就业与融入平台,在未来社区建设中招募志愿者。目前已组建4个公益组织,吸纳106名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