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高地浙江省杭州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依赖人工检索、审核的传统地名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精细化治理需求。2025年,杭州市民政局推出“杭民星”智能服务微信小程序,以“智能查询—高效审核—精准命名”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为这场“地名管理革新”按下加速键。
这款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智能中枢”建设的应用,不仅推动地名服务从“人力密集”转向“智能高效”,更让地名成为连接科技与文化的数字纽带。
从“碎片拼凑”到“文化全景”
对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方先生而言,“河坊街”是刻在记忆里的乡愁符号。过去,他想给外地朋友讲述这条老街的故事时,总要翻看地方志、搜索旅游攻略,拼凑零散的信息。“现在打开‘杭民星’,输入‘河坊街’3个字,就像请到了一位‘老街坊’。”方先生滑动手机屏幕,小程序上不仅列出了老街的地理位置,还呈现了它的名称演变过程。这些信息同明清古建筑、特色小吃与传统手工艺品等人文印记一起,被系统整合为一段脉络清晰、可触可感的城市记忆。
这背后,是“杭民星”对杭州地名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智能化呈现。目前,小程序已收录9500多条道路信息,构建起“标准名称—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的四维数据库。这庞大的数据根基,源于杭州市自2015年起作为全国地名地址库试点的持续实践。从市级自建平台的框架搭建,到省级统建平台的动态更新与融合应用,杭州市地名地址数据总量从2018年的300万条跃升至现在的477.5万条,并实现100%数据上图。
相较于传统依赖搜索引擎、电话咨询的“碎片化获取”模式,“杭民星”实现了用户一次输入就能获得经民政部门权威认证的完整地名信息。这种“一键直达”的便捷,正悄然改变人们与城市的对话方式。
游客在西湖边看到“杨公堤”路牌,将地名输入小程序就能立刻了解它与明代水利专家杨孟瑛的深厚渊源。“杭民星”不仅精准解决了地名信息找不着、找不准的痛点,更以“地名+文化”的呈现,让冰冷的地理符号变成有温度的文化载体。正如杭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所说:“我们希望每个地名都能‘开口说话’,而‘杭民星’就是让它们发声的数字平台。”
从“人工耐力赛”到“智能闪电战”
地名审核,曾是民政工作人员眼中棘手的“体力活”。杭州市余杭区民政局地名工作人员俞丰对2024年开始的新一轮地名方案编制工作印象深刻:965个地名需逐一核查——是否使用规范汉字、是否与现有地名重名同音、是否存在谐音歧义……仅核对“重名”一项,就需人工反复检索、逐条比对,耗时又繁琐。如今,同样规模的审核任务,“杭民星”凭借批量审核功能,短短几秒内就能完成全面核查,并生成详尽的审核报告。
效率跃升的背后,是“杭民星”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大驱动与庞大的地名地址数据库支撑。小程序能自动判断地名是否符合《地名管理条例》等要求,精准识别重名同音、谐音歧义等潜在问题。
萧山区某建设单位拟为一条道路命名“学智路”,工作人员通过常规互联网地图查询未发现重名,但在使用“杭民星”智能预审时发现,数据库中检索出已有“学知路”——虽字形不同,但读音相近,极易造成混淆。系统提示:“建议调整名称或咨询属地民政部门”。此举有效规避了后续因重名同音问题导致申报被驳回等问题。
“杭民星”上线后,杭州市地名审核周期显著缩短。更关键的是,智能预审减少了人工审核中难以避免的主观误差。以往因“同音不同字”“谐音不雅”等细微问题导致的申报驳回,如今在预审阶段就能被系统高效筛查并预警解决,大幅提升了正式审批环节的效率和顺畅度。
“我们也得以从繁重的重复核对中解脱,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地名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把关上。”俞丰感叹,这正是“机器做减法、人工做加法”治理方式创新的生动实践。
从“冥思苦想”到“智能献策”
杭州市平均每年约有500条新道路、桥梁需要命名,而《通用规范汉字表》中适合地名的常用字仅3500个,再加上“不以企业名称或商标名称作地名”“一般不使用人名”“一定范围内禁止重名并避免相近相似”等规范限制,命名工作常陷入困境。
西湖区一名地名工作人员回忆,他们曾在为一条长1500米、宽16米的新建道路命名时绞尽脑汁。翻遍诗词典籍、考察周边环境后,好不容易想出的名称不是已被占用,就是不符合“街”的通名规范或专名要求,最终,耗费了大量时间才确定地名。
如今,这样的难题在“杭民星”面前迎刃而解。工作人员只需在系统中输入道路基本参数(走向、长度、宽度)、地理位置及期望命名方向(如“自然意境”),系统瞬间就能生成10余个建议名称。这些名称不仅严格符合“街”的通名规范,巧妙融入自然元素呼应意境,还经过了AI预审,初步判定无重名、无歧义,大幅降低了后续审批风险。
“杭民星”的命名智慧,是基于将严谨的地名规则、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精密的算法参数。系统会智能提取道路的方位、尺度、周边地标等基础信息,再精准匹配杭州本地历史文化数据库(如诗词典故、民俗风情),生成既合规又“有文化”的地名方案。系统还能“因地制宜”:在良渚新城,命名建议倾向融入“玉”“琮”等良渚文化符号;在未来科技城,命名则更偏好“智”“创”“云”等富有现代感的词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量体裁衣”,使地名在规范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数据显示,参考“杭民星”智能命名建议申报的地名,审批驳回率下降了90%。
杭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杭州市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地名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杭民星”小程序迭代升级,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优化用户体验,全力构建更完善、更智能的地名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让科技与文化在地名服务中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